凌晨2时,黄元平与100多名工友穿着厚厚的棉衣,在成都至都江堰铁路(以下简称“成灌铁路”)加紧铺设轨道。这样的工作,黄元平和工友们每天要坚持至少12个小时,不分昼夜。
全长65.5公里的成灌铁路,是四川省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铁路项目,对于“5·12”地震极重灾区的都江堰市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个靠旅游经济支撑的城市,都江堰市将拥有西南地区第一条时速200公里的客运专线铁路。
中铁二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成灌铁路项目部总经理王广钟说,为了支持灾后重建,中铁二局举全局之力,把以往至少三年的工期压缩在了一年之内。
青年突击队打响三大战役
1个隧道、7座车站、9座桥梁、13.26千米路基、32组道岔、91千米无砟轨道和无缝线路铺设、17760块轨道板安装——成灌铁路2009年3月开始建设,将于2010年3月完工,这意味着要在一年内完成以往三年才能竣工的工程。项目部决定组织青年突击队,用3个100天,在全线打响“基础工程会战”、“桥梁隧道攻坚战”、“轨道站点决胜战”三大战役。
“我们根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成灌铁路项目部常务副总经理邹宏伟告诉记者,项目开工以来,整个项目部每周工作7天,工程进展规划精确到用小时计算,青年突击队24小时三班倒作业,工程高峰期时,18000多名青年同时在工地上挥汗如雨。
邹宏伟清楚地记得,在“基础工程会战”中,为确保全线6547根墩桩准时完工,中铁二局从全国各地调来740多台钻机同时作业。
在普通的铁路工程中,一个桥墩处只有1到2台钻机同时工作。而在成灌铁路的建设高峰期,每个桥墩处有11台钻机同时工作。
超常规组织施工力量的例子,在成灌铁路上比比皆是。钢轨铺设中,正常的情况安排1到2个工作面同时进行,1个工作面约有180个人;而成灌铁路全线11个工作面同时开工,1个工作面高峰时达3000多人。
“青年人在成灌铁路项目部的员工中占90%以上,他们对连续超常规的工作没有一点计较,三大战役完成得都很漂亮。”成灌铁路项目部团委书记徐磊介绍说,“不差干劲、差瞌睡”,是工地上最流行的话。
施工项目质量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为项目预制桥梁而建的郫县安德制梁场,从开工到建成,总共用了54天,刷新了制梁场建设的全国历史纪录。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检测中,郫县安德制梁场生产的预制桥梁,获得92.3分,刷新了当时全国预制桥梁检测的最高得分纪录。
青年“敢死队”抢筑158号桥墩
成灌铁路需经过都江堰市的走马河。这里水流湍急,河床下布满溶洞和大石头,地质情况十分复杂,修筑大桥桥墩的工程异常艰难。同时,这座大桥又是全线的要害,直接决定整条铁路能否按期完工。
2009年5月初,成灌铁路项目部下令,必须在2009年6月下旬走马河涨水前,修完大桥。
所有人都知道工期很紧,但没人料到修建158号桥墩会那么艰难。
2009年5月20日,第一台钻机开始为158号桥墩打地基,钻头每打在大石头上一下,都会因为石头的滑动而偏离预定的路径,有时钻头又会卡在大石头之间,无法继续深入。
一连几天,因为大石头太多,工程进展缓慢,眼看着汛期越来越近。施工大队长赵志武带领300多个年轻人,组成青年“敢死队”,穿着救生衣泡在水里,24小时连续施工。高强度的劳动,让泡在水里的工人最多坚持3个小时,就已筋疲力尽。休息时,工人们大都没有力气走回宿舍,垫着雨衣,倒在岸边酣然入睡,醒来后继续下河施工。
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投入,意味着大规模的能源消耗,为了不给地震灾区的电网增加负担,成灌铁路项目部租来160多台柴油发电机,成立16人的加油队,4台油罐车全天不间断地给发电机供油。
经过青年“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的15天奋战,2009年6月4日,158号桥墩浇完了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使得跨河大桥的贯通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18天。
青年们相信“时不我待、舍我其谁”
成灌铁路项目部的党组织负责人告诉记者,集体荣誉感是项目部党委、团支部动员青年奋勇争先的法宝。
在项目部驻地的围墙上,随处可见“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标语。年轻人来到工地上,项目部党委和团支部的同志都会带他们沿途走走,看看灾区老百姓的生活,老员工会讲起中铁二局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打通汶川生命线的故事。
项目团支部推出了“青年先锋岗”活动,设立流动“先锋小红旗”。不给集体抹黑,是每个年轻人完成高强度工作的精神支柱。
工程部调度徐代明是成灌铁路项目部的优秀青年代表,负责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他研发出了一套独特的调度信息系统,可以显示任何一个桥墩、任何一道工序、任何一天的进展情况,实现了及时、准确提供施工一线的数据和信息。
在崇义特大桥施工信息分析中,他发现某工序本应半天完成,却用了两天时间。他立即赶到现场,查明是施工设备的数量不够。当晚,他就在调度命令中提出了解决措施,拖延时间的问题迎刃而解。
成灌铁路项目部为了确保工期,将传统的周报信息改为日报信息,工程部调度的工作量一下增加了数倍。有一次家里出了意外,他回到家的那几天,白天处理家事后,夜里熬到凌晨两三点钟,也要在电脑上完成日报分析,一天不落地提供数据分析和参谋建议。
王广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对灾后重建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人能承受成灌铁路项目高强度的工作。青年人在工地上“比、学、赶、帮、超”,创造了成灌速度,铸就了“奋勇当先、攻坚克难、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成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