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中外人士纷至沓来,光临者数以千万计,誉之为“世纪盛会”名副其实。
在这些日子里,我常想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是他最早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上世纪80年代,汪老三次访问日本,看到了世博会对日本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所以,他设想通过举办世博会为上海的发展寻找一个持久的动力。更令我难以释怀的是汪老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世博会是战略性的,它可以管50年。”
汪老说的“管50年”,从时间概念上说,无疑是个约数,意即举办一届世博会,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和对社会进步的渗透力是长远的,绝非“曲终音息”。就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而言,它的空间涵盖面和时间跨越度岂是一时一地?不久前,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城市化是我们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改革开放前,我们的城市化率仅仅是17%,如今接近50%,再过二十年,可能提高到65-70%。但我们的城市化走了一段弯路,尽在硬件上谋划,片面追求豪华,其实,美好的生活才是城市的目的。毋庸讳言,时下我们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难题亟需解决,距离美好的生活这个目标尚远,比如环境污染、住房、用水、低碳,等等,上海世博会各馆所展示的城市发展模式足资借鉴。
人们惊叹世博会上林林总总的高科技,它们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更为潜移默化的是世博会上所展现的最先进理念,它们“管50年”,理所应当。这里不妨以美国馆说事。不像一些欧洲国家的场馆那样在建筑的“物质性”上争奇斗艳,外表朴素的美国馆只用几部短片来传播其先进理念。第一个短片叫“欢迎”;第二个短片就叫“美国精神”——上来就是一面美国国旗,然后是不同肤色的孩子的面孔,美国国务卿和总统先后致辞,凸显“爱和合作”的主题;第三个短片讲述一个女孩如何推动和改变一个脏乱的社区,把它变成小小花园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内涵和“担负责任”的社会伦理。世博会所昭彰的先进理念堪称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精神财富”。
2005年爱知世博会推进室室长荒木由纪子近日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人们都在谈论如何将世博会这一影响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我想,关键是要未雨绸缪。世博会结束前,当地政府就应该制定一个计划,以将世博会的精神保持下去,并需要将这一计划的精神部署到政府政策的各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年初在上海考察世博会筹办工作时,更是高瞻远瞩地指出:“要着眼长远,谋划好''世博后''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我们今天重温汪老的话,就是要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谋划好“世博后”这篇大文章,管好5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让世博效应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