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 谋定而后动,治国之良策。
1953年以来,中国已谋划和实施了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此,“十二五”规划的思路和精髓已经清晰可见。
“十二五”规划,关乎中国未来,同时牵引着世界目光。理解与信心,这是世界对中国未来传递的信息。
节点——世界的视角
海外人士或媒体普遍注意到,中国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正值一个喜忧参半的时刻,一方面“十一五”规划取得了光辉业绩,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又面临诸多挑战。
美国《中华商报》指出,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中国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国的经济规模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都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这家报纸也注意到,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步入后危机时期,全球供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国际货币战、贸易战风声鹤唳,中国的周边外交难题接踵而至。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面临不少问题:收入分配的失衡,贫富差距的扩大,医疗、教育、社保等改革都进入了关键时期。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陈刚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抵御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表现出色。但当前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资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也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注意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中国面对日益迫切的经济转型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研究和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
从海外舆论可以看出,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呼之欲出之际,中国政府和人民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节点上,既有理由为过往的成绩感到自豪和喜悦,更有必要整装待发,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