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市对口援建标志性工程、援建的最大综合性项目——“壹街区”建筑工地(1月28日摄)。“壹街区”项目集居住、就学、就医、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身,建成后将成为都江堰市的城中新城。
自2008年6月上海市开展对口援建都江堰市以来,目前,常驻都江堰市的上海施工、设计、监理等参建队伍和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已达12000多人,全力推进援建资金80亿元的援建项目共112个。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48亿元,完成援建项目56个,到位援建资金52亿元。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新华网北京2月2日电题:重建中崛起 希望中奋进——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报告
新华社记者
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投入使用,一个个企业机器飞转……
新年之初,新华社记者重访汶川地震灾区,观察、交谈、倾听——
虽然距离地震发生不到两年时间,这片曾经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处处生机盎然。
重建中崛起,希望中奋进——不到两年的灾后重建之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国家能力
“跟去年相比,这口气算是缓过来了。房子建好了,马上还有一笔1万元捐款发,我打算用这笔钱来添置生活用品。家里喂了两头猪,打算杀一头过年。”临近新春,地震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红光乡东河村村民何清芝已经为过年着手做准备。
就在一年多前,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瞬间将这里变成了人间炼狱。四川汶川,北纬31度、东经103度,转瞬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山河破碎,家园不再。危难时刻,党中央发出了紧急号令!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第一时刻的生命大救援之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成为一项更为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运筹帷幄下,在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帮助下,从汶川到青川,从陇南到甘南,一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会战在灾区打响……
恢复重建,生生不息。
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不到两年时间,旧貌换新颜,恢复重建的奇迹,在巴山蜀水间、陕甘大地上一次次书写。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始终心系地震灾区——
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赴浙江湖州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并到河北廊坊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情况。从2008年6月到当年12月,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到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前往灾区考察,指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从作出系列紧急部署,到制定并实施重建规划,从中共中央到地方党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有序推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灾后一年多时间,党的强有力领导成为灾后重建的根本政治保障。
“一声号令,全国总动员。”北京对口援建前线指挥部指挥刘永富认为,灾后重建一年多的时间,灾区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拥有强有力的党组织。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
张发林是四川省平武县响岩镇青山村一名普通党员。修建通村公路时,他起早贪黑,跑前跑后,天天到施工现场值守协调,甚至还卖掉了自己的面包车,垫付了8万多元的资金缺口,保证了5公里通村公路的及时贯通。
向我看齐,向党员看齐——走进灾区,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
“突出救急救民,落实政策救灾,坚持项目救灾、产业救灾、人才救灾、科学救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驻灾区的第一刻起,黑龙江援建指挥部临时党总支就组织200多名党员骨干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深入剑阁县57个乡镇、237个村社、98所学校、17家医院等进行实地调研,迅速提出了援建思路。
在震后的废墟上,一个个支部、一个个党员,犹如群众的主心骨,带领大家迎难而上。
——奇迹的诞生,离不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