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处地质隐患点很“烫手”
轰隆隆——放炮声和随之而来山上悬石滚落的声音,在都汶路沿线抢通现场每天都能听到。
据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7月24日,在都汶路沿线已排查出的10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约40处不能采用常规的铆固、挂网等方式处置,必须爆破除险,而且每处通常需要几次爆破才能清除。
这40处隐患点多位于在地震中已破碎山体的顶部,特殊的地形位置给爆破带来不少难题。
难题一山顶爆破不容易控制
韦猛是省国土资源厅请来协助除险的爆破专家,他对目前进行的爆破可控制性很忧虑,“爆破并不是随便乱爆,它应该是受控制的”,特别是对地震后的山体进行爆破时,更需要注意控制其影响范围,不能让危石后面的正常岩石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恶劣的地理条件让爆破控制非常困难。常规爆破中,通常通过对炮孔以及相应用药量的限制来达到控制目的,但由于需要爆破的地方多在山顶,道路非常艰难,打孔所需机械设备根本无法运上山去,只能采用岩石裂隙或者岩石表面爆破。裂隙爆破所需药量是打孔爆破的5-10倍,岩石表面爆破所需药量更多。
难题二人工挖坑爆破效果打折扣
“爆破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韦猛说,但此次爆破很难获得良好的密封条件。
常规打孔爆破,孔较小且规则,相对比较容易密封,由于机械限制,山上没办法打孔,只能用人工挖坑替代。人工挖的坑口径较大,密封起来很困难。更重要的是缺乏密封材料,一般采用非常细腻的黏土作为密封材料,但在山上很难找到,只能用挖出的小石子回填,石头间大量的缝隙释放了炸药的大量能量。
另外,人工挖坑只能针对破碎以及相对松软的岩石,遇到坚硬的岩石就没办法了,所以常需要进行多次爆破,分段对岩石进行处理。
难题三埋药浅爆破危险性加大
韦猛告诉记者,爆破存在一定风险,但只要措施到位,还是比较安全的。但目前的爆破条件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首先是人工作业非常危险,很多前期准备工作都需要在悬崖边进行,很多地方几乎没办法立足。
其次是爆破人员躲避比较困难,地震后山体植被变少,光秃秃的,不容易寻找避险点。
由于目前爆破多针对山体表面的破碎岩石,填埋炸药较浅,爆炸产生的碎片较多。另外,用来密封炮孔的多是一些小石子,受爆炸能量推动,小石子可能飞出很远,给建筑或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