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创新理论

时间:2009-04-16 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回顾30年的伟大历程,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解放思想是创新理论的前提,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则是创新理论的强大动力。

  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创新理论

  纵观我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观点的每一次突破,理论体系的每一次创新,理论宝库的每一次丰富,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在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下探求真理的过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科学真理,正是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从根本上说是源于解放思想。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我们党经历了几次大的思想解放,但最具影响力、首开新时期思想解放先河的还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由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如春雷炸起、电闪划空。邓小平同志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坚定地领导和支持这场大讨论,使我们冲破了“左”的思想枷锁的束缚,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做了思想上、理论上和舆论上的准备,也为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既有的思维定势,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概括、理论创新的党,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建设与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也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即吸纳中国优秀文化精粹,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风格来表达真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就是要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多次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同理,在俄国也不同于中国,“我们绝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他们所创立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时代发展为条件。我们只能用时代的实践发展“本本”,而不能用“本本”框住发展的实践,这就要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开拓理论上的新视野,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使理论之树常青,就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法宝。

  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发展理论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它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实践基础,理论产生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又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科学理论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理论的创立是与所处时代波澜壮阔的实践分不开的。我们经常说马克思主义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个与时俱进的“时”就是指时代条件,这个与时俱进的“进”,则是适应、进步、发展,就是伴随着时代发展前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一,从国际背景看,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与此同时,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科技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我们党要做到有效应对,就必须创新其思想理论以作为行动的指南。其二,从国内情况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为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党要做到有效应对,同样必须创新其思想理论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在当代中国,之所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问题,就在于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对时代特征做到了及时回应、科学回应和创造性回应。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孕育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自己的理论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一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可这条路究竟怎么走?“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这种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就要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出发,“要说新话”,“要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这个新话就是党的创新理论。事实说明,当改革开放实践需要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时,就会催生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当改革开放实践迫切需要回答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时,就会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应该明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开拓和深入的。思想认识、理论概括也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开拓和深入的。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发展过程。同时,实践是经常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不断根据变化的实际,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因此,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就成为必然。

  (三)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结晶。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系统总结了关于“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依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这十条宝贵经验,不仅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理性认识的成熟,更重要的是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成熟的认识与把握。这种认识与把握,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际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历程,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新创造的过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一以贯之。实践一再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无止境,创新无尽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实践性、创造性、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它会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新丰富,不断获得新发展。(廖可铎 赵志翔)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