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瓦氏夫人》……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等形式,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使广西这个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至今保留着多样化的民族风情。
12月13日,中国首部大型壮族原生态歌舞剧《壮锦》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开演,该剧以浓郁的民族风情令许多观众惊叹。
《壮锦》以一个母亲和3个儿子用爱情、智慧、生命寻找带有壮民族幸福密码的一幅壮锦为线索,将壮锦、马骨胡、百鸟衣、驮娘江等壮族民间传说的精髓加以升华,并融入壮民族标志性的风景,包含了服饰、舞蹈、习俗等风情。
当《壮锦》在八桂大地如火如荼地上演之时,一部反映侗族民俗、文化生活的电影《金画眉》正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石门冲生态景区开拍。据介绍,这是继今年侗乡电影题材《田歌》之后,又一部反映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风土人情的电影作品。
在充分利用歌舞、电影等艺术形式挖掘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广西还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据了解,5年来,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文员会就安排了800多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整理了1000多万字的民族古籍,先后出版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还盘王愿》、《密洛陀古歌》、《壮族通史》、《瑶族通史》等一批书籍。
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是广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又一形式。一条百年古道连接相邻的村寨、意蕴深远的染指服饰、别具匠心的谷仓、粗旷豪迈的铜鼓乐舞、神秘悠远的岩洞葬、古朴庄重的砍牛送葬……这是记者近日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看到的景象。
南丹百裤瑶生态博物馆馆长陆朝金介绍,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理、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模式。2003年底广西启动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来,相继建成了南丹县白裤瑶民族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和贺州市客家生态博物馆。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有54个民族成份,其中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为世居民族。2007年末,广西总人口500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8.5%,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自治区。(记者 王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