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西乡塘区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

时间:2008-12-15 13:30   来源:广西日报

  养老,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南宁市西乡塘区开创了一种居家养老的新模式——社区“结亲认养”,让“空巢”孤寡老人有了亲人,得到了亲情慰藉,体验了家庭的温暖。      

  “居家养老”新模式:“结亲认养,包户服务”

  房间干净整洁,老人和蔼健谈。71岁的符良玉老人和温婉的康园园紧靠着坐在一起聊着天,不时开心地大笑,康园园神情亲昵地看着老人,许多人都误认为两人是母女俩。其实,一年前,两人根本就不认识。

  家住南宁市西乡塘区南机社区的符良玉原是南机厂的退休职工,平时性格开朗,善于交际。然而,丈夫去世后,儿子又在加拿大工作,孤独的老人渐渐变得消沉起来,很少出门与人交流,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2007年底,该城区创建了一种“结亲认养,包户服务”模式,为高龄、特困、孤寡、重病、身边无子女的企业退休老人寻找可以依靠信赖的“亲人”。符良玉老人成为“结亲认养”服务模式的第一批受益者。在城区组织的“结亲认养”见面会上,30多岁的康园园与她结亲,两人一见,格外亲热,情同母女。康园园是湖南人,随先生来南宁定居。西乡塘区开展“结亲认养”服务模式后,她很快就报名了,并和符良玉老人结上了亲。此后,母亲已去世的康园园就把老人当做自己的母亲,因住在同一社区,她有事没事都爱去老人家,为老人买菜、煮饭,做家务,有活干活,没活儿就陪老人上街、拉家常。老人非常开心,心情也格外好,逢人便说:“我这干女儿真好!”老人的儿子在国外得知母亲认亲情况后,也非常开心。

  人老了,子女又不在身边,还有不少孤寡、特困老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常常面对的是“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的情形,孤独、寂寞,时刻萦绕着他们。

  “我不愿意去养老院,那里许多老人体弱多病,看了心里难受。”80多岁的李奶奶老伴早逝,一个人独居,她家附近有一所养老院,但她坚决不去养老院养老。

  其实,有李奶奶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在记者随机询问的十多个老人中,有7成以上的人愿意在家养老。特别是有一定的居住条件,身体相对健康的老人,他们喜欢在熟悉的家里生活。部分老人也因为生活贫困不能进养老机构。居家养老仍是许多老人的首选。

  2002年,南宁市开始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据资料显示,广西已进入老龄社会。现在南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0多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17%,且以每年2万人左右的趋势递增。这么多老人进入社区后,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乃至临终关怀实际上完全托付给了社区。虽然每个社区都配备了老人专职工作人员,但远远满足不了老人们各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西乡塘区是南宁市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区,有71个社区。几年来,该城区先后接收企业退休老人40133名,超过全市接收总人数的1/3。其中,有8个社区接收的企业退休老人超过1000人,南机北社区就有1118名企业退休老人。还有不少事业单位退休老人及无工作单位的老人。目前每个社区配备一名专职的劳动保障协管员,他们要“管”几百名甚至上千名退休老人,难度不小。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人手短缺,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家的问题。另外,服务模式单一,单纯依靠劳动保障协管员平时组织看望慰问社区老人,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调查工作需要,这种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退休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几年来,西乡塘区一直在探索一种居家养老新模式。他们深入调研,把高龄、孤寡、长年患病、生活困难等老人逐一登记造册,把身边无子女的老人作为调查重点。对于确定列入帮扶的老人,上门面对面交谈,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取得老人认可后,该城区大胆尝试,创建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结亲认养、包户服务”新模式。他们把需要帮扶的老人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身体状况、服务需求等,向老人所在街道、社区等范围进行公示,公开招募“结亲认养,包户服务”人。公示不多久,许多人报名认亲。经过筛选,同一社区、同一幢楼的热心志愿者被确定为首选的“认亲”人选。为加强联系,政府为双方颁发“结亲认养卡”,卡上有联系电话、家庭地址等。13位高龄、孤寡的老人成为首批受益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孤寡老人不孤单    

  在结亲干妈黎万芳老人的家,51岁的陈少琼熟练地擦拭厨房案台,然后洗菜做饭,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孤寡老人黎万芳今年85岁,满头白发,精神颇好。前几天手受伤了,家务活不能干了。陈少琼得知后,每天下班后都来帮老人做家务。

  家住南宁市西乡塘区万力社区的陈少琼笑着说,她儿子已在深圳工作,老伴又退休在家,家里没有什么负担,心地善良的她3年前就经常帮同幢楼的黎万芳老人做事。“我不图什么补助,谁都有老的时候,能帮的时候尽量帮一把。”陈少琼话不多,但提到她,社区里的不少人都佩服她。

  “其实,我居住的地方有不少做好事的人,我的邻居家一个小伙子经常帮我干些重活。这个社会好人多,只要政府能组织起来,力量会很大的。”陈少琼诚恳地说。

  在罗文园艺场职工宿舍区,曾肖带是个有求必应的好邻居。她有4位高龄老人邻居。几年来,她一直主动帮忙几个老人做些重活,生病了就帮助护理。为了鼓励她,西乡塘区每月发给她500元补助费。不久前有了孙子后,她更忙了,就让护工韦松帮忙护理老人。

  西乡塘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农乃作说,“结亲认养”服务模式是一种政府主导推动、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志愿参与的管理服务新格局。“包户服务”方式则把退休老人托付给所在社区党组织爱心小分队、邻居、所辖的大学生志愿助老小组,实行包生活照料、包家政服务、包护理康复的“三包服务”。

  虽然,这种模式还没有普及,但它是星星之火。目前,运行近一年来,进展好,没有一户认养人中途退出,也没有任何投诉。很多老人接受了这种方式,渴望“认亲”居家养老。现在又有10个老人申请“结亲”,希望帮助在家养老。     

  调动社会爱心,“结亲认养”让“居家养老”充满亲情

  

  刘翔家住南宁市壮锦社区。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心地善良,他有两个奶奶,一个是亲奶奶,另一个是他从2006年以来就开始照顾的孤寡老人——“和亲奶奶一样亲的干奶奶。”

  刘翔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他虽然生活艰辛,但性格开朗,一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孝,就什么也做不成。做好事没有别的缘由,仅仅开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刘翔朴实地道出他的“动机”,让人对他钦佩不已。刘翔一直照顾80多岁的亲奶奶。2006年,刘翔认识了83岁的梁秀清奶奶,从此经常和梁奶奶聊天,老人也喜欢他,视他为亲孙子。2007年,在西乡塘区举办的“孤寡老人结对子”活动上,两人正式结为干婆孙。

  目前,西乡塘区把“结亲认养”工作当做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重点,采取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巡视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相结合、志愿服务与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办法,积极为居家老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专业服务、市场运作的居家养老模式。并依靠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发动驻地居民与退休老人结亲,发动辖区高校大学生担任“敬老助理员”,志愿服务企业退休老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身边没有子女,需要人去关心照顾他们,我们每周定期为退休老人提供无偿服务,我们从中也得到了很多快乐。”广西大学的志愿者小杨每周六都去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为了让这项活动长久深入下去,城区劳动部门每年都拨出一些经费,给认养人一定的报酬,作为认养人的奖励和补助。还经常组织活动,巩固“结亲认养”双方的感情。

  农乃作说,提倡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发扬尊老爱老敬老的风尚,这也是我们推出“结亲认养”养老方式的初衷。“对于这种方式,政府只是负责宣传引导推动,没有任何强迫,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双方的努力,认养人的志愿精神和良知。这项活动持久深入下去,需要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奉献。我们正在探索长效管理的机制,准备选择人群集中的社区建立寻呼系统,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可以‘结亲认亲’服务老人,这样就可以让更多老人得到更及时的照料。”

  南宁市民政系统一位负责人说,面临老龄化社会,西乡塘区探索出的“居家养老”模式,强调调动社区的力量,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分散在家中养老;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依托社区服务,按照个人的需求,使老人享受到各种服务。这种不依赖养老机构且灵活机动的养老方式,应该说很符合中国老人传统的养老观念。这种模式使老人增强了安全感、亲情感、归属感,值得大力推广。(谌怡秋 何卓姿)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