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
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认为,我国目前基础研究队伍过于庞杂,对于应用研究不够重视,缺乏衔接实验室成果与企业企盼的产品的中试平台,导致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很低。
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顶天立地”,要么解决尖端科学问题,要么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但遗憾的是,“现在国内大多数研究既不顶天也不立地”。
针对这种情况,他建议,首先要提高基础科学的门槛,让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重点放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来。“既使是重点院校,也可以用一半的资源用于应用研究”,并且高校考核体制要充分考虑应用研究;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应该是平行的关系”,职业教育也应该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应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将一部分应用学科转入职业教育范畴;
第三,支持高校的教师创建独立研发企业。通过创办企业性质的研发机构来实现研发成果转化。这既可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需求,也为学生发挥专业、发展能力、就业创造了渠道。“事实上,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已经在校外开办公司,也取得了不少良好的例子,但缺乏明确的政策。”郑兰荪委员认为,“如果说基础研究要靠兴趣驱使的话,那么应用研究更主要靠利益来驱使。”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关系就是很好的例子。
“破解产学研结合的瓶颈,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郑兰荪委员表示,他希望企业能通过和高校、研究所的合作,解决技术需求。而高校、研究所能以开放的态度,通过积极探索,找到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让研究成果更好得到转化,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相关企业的生产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背景链接: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发明创造。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