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张荣富已经连续三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我哪年的感触都没有今年这么深,国家、行业政策都发生太大变化,逼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他从电梯里出来,一笑,眼角的皱纹也跟着“雀跃”。
他是个和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企业家,湖北黄麦岭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麦岭建于1973年,后通过债转股改制,成为一家集采选、化肥、化工于一体的国有企业。辉煌时,它曾是我国磷化工行业的“五朵金花”之一;背上“债转股”的包袱运转困难时,产品卖不出去,张荣富选择带领工人集体前往广东打工,也不愿放弃。
过去5年,它的销售额从6.2亿增加到13亿,在国内磷化工企业中,依然排名前十。但张荣富显然不满意:“我们在行业中的排名是不断下降的,纵向看,我们的速度确实不慢,但是横向比的话就比别人差一大截。”
“‘十五’‘十一五’恰好是我国磷肥发展最快的时期,可我们没有抓住机会,让原来比我们小很多的企业都跑到我们前面去了。”
面前的张荣富不断“检讨”自己的失误:“那时候一直背着债转股的负担,有想法也不敢干,不敢扩大规模,只是拼命降低成本,产品品种单一,发展起来小心翼翼,步子太小。”
“我曾经都开始干了,”他说,“几年前,我们尝试过做专用肥料,和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合作,生产专门用于双低油菜的肥料,效果非常好,可惜由于一时的困难没有坚持下去。”
张荣富的语气恨不得将过去10年补回来。而对于将来,他在思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调整产业结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再次强调要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会不会成为被淘汰的那部分?”
化肥是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典型代表。有数据显示,我国除钾肥尚需进口外,氮肥、磷肥、复合肥都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产能的不断释放成为行业发展的压力,而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磷复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也明确提出,控制磷肥总量,防止盲目发展。
“那您想好将来怎么做了吗?”
面对这一问题,这个从事化肥行业已30余年的老人沉思了片刻。
“单纯靠扩大产量肯定行不通了,还是得转变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他缓缓说道,“我们现在已经着手联系一些科研单位,想与他们长期、密切合作,我们提出具体目标,让他们帮助实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的每年给个三五万,有什么困难才想起找人帮忙。”
此外,他还谋划着要改变经营方式。“要向农化服务方向做,现在农村土地都在流转,到时候土地肯定会集中到有实力、有科技的人手上,我想我们也可以逐渐尝试这种做法,自己的地用自己的肥。”十几年前,他曾感叹于澳大利亚化肥业类似的经营模式,而今天,他相信,自己的行业已离这个愿景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