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生效,为两岸经济合作和金融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在后“ECFA”时代,两岸银行业应抓住机遇,强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两岸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携手推动两岸经济健康发展。
两岸银行业合作条件日渐成熟
两岸经贸往来发展迅速为两岸银行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得当,长期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日益庞大,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陆高速经济增长环境与台湾地区先期发展的优势和经验,促成长期以来两岸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两岸经贸总额2000年为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006年达到10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007年为1244亿美元,同比增长15%。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两岸贸易增速下降(同比增长仅为3.8%)、2009年出现负增长(-17.8%),但两岸贸易规模依然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
在两岸贸易出现低增长和负增长的关键时期,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在2010年6月29日,台湾地区海基会的江丙坤董事长与大陆海协会的陈云林会长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的新时代,将推动两岸关系揭开新的历史篇章。“ECFA”的实施,有利于逐步消除两岸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中的壁垒与障碍,将开创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为两岸银行业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带来新机遇。
根据国家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额为1454亿美元,同比上升37%,其中,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为297亿美元,同比上升45%;自台湾地区进口为1157亿美元,同比上升35%。目前大陆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同时台湾地区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
2010年1~12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072个,同比上升20%,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4.8亿美元,同比上升31.7%。可以说,“中国大陆东南西北中,台商企业遍地开花”。截至2010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企业项目8.3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520亿美元,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如果加上台商对大陆的间接投资则超过900亿美元,占大陆吸引外资的9%。大陆是台湾地区最大的海外投资地区。
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稳步增长,2010年赴台投资47家,金额1.37亿美元。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累计已有63家,金额1.41亿美元。
2010年两岸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台湾地区居民来大陆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4.64%。大陆居民赴台16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69.6%,其中,赴台旅游的大陆居民约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8%,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旅游业第一大客源地。
另外,依据台湾地区财政部门最近发布的海关统计报告,2011年一季度台湾地区进出口总额更是创历史新高。该报告显示,大陆依然是台湾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地区2011年3月份对大陆及香港出口分别为76.6亿美元和35.8亿美元,合计占台湾地区出口总额的41.3%,远高于位居第二位的美国(占10.9%);在3月份进口方面,尽管因为地震和海啸的因素而放缓增长,日本仍然是台湾地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占总额的18.8%,来自大陆及香港的进口占总额的16.6%,排第二位。但台湾地区3月份来自大陆的进口额达4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猛增44.7%,接近来自日本的进口额。
“ECFA”对两岸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两岸银行的业务发展与合作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研究报告分别显示,“ECFA”的签订对大陆和台湾地区GDP贡献率将分别达0.4个和1.7个百分点左右,并将推动就业率和贸易条件的不断提升和优化,这将为两岸银行业的发展和合作创造比较好的外部条件。
两岸银行业合作的制度障碍已经消除。2009年,《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即“MOU”)签署并生效,2010年“ECFA”又把两岸银行业合作列入“早期收获”清单。根据协议的相关安排,一方银行可以申请在对岸设立代表处和分行,也可以通过参股对方银行的方式进入当地金融市场,这为两岸银行业进入对方市场铺平了道路,为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
两岸银行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台湾地区银行业的优势
台湾地区金融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高。台湾地区银行业在经营管理、差别化服务、营销能力、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值得大陆银行学习,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信贷、消费金融、财富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比较优势。
金融人才优势。台湾地区银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金融自由化以来,由于新银行的不断进入、新金融产品的丰富多彩以及先进的人力资源培育开发等原因,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此,我个人深有体会。2008年初,民生银行从台湾地区金融行业引入了三名从事“保理业务”的专家,这三名专业人才引进对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中间业务收入达到4亿元人民币,2011年第一季度又实现了2.62亿元人民币,其中“国际双保理”在中国银行界排名第二。
产品设计开发优势。台湾地区银行业产品丰富,服务产品贴近客户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据报道,前些年招商银行选择台湾地区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合作开发了“一卡通”银行卡,现在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在国内非常有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台湾地区银行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上具有比较优势。
营销推广能力强。台湾地区银行业体制先进,银行管理者视野宽广,注重企业形象,员工敬业、责任心强,客户服务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差别化服务手段和综合化服务能力,台湾地区银行业因此具有较强的营销推广能力。
对大陆台资企业的金融服务具有先天优势。目前,在大陆各地遍布了8.3万多家台资企业。这些为数众多的台资企业与台湾地区银行业都具有一些历史渊源,目前可能依然是台湾地区银行业的主要往来客户,至少曾经是台湾地区银行业的往来客户,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合作起来也比较顺畅、默契。而且,这8万多家台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台湾地区银行业又恰好具有丰富的处理中小企业信贷的经验。所以,台湾地区银行业在对大陆台资企业的金融服务上具有先天优势。
大陆银行业的优势
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强劲,银行业市场庞大,银行发展空间大。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政府痛下决心对银行业进行彻底改革,特别是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开始的新一轮银行业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在历经了不良资产剥离、国家注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重组农村金融、强化监管等过程后,中国银行业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可以从2002年至2010年之间,中国大陆银行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管窥大陆银行业的发展空间。
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95.3万亿元,是2002年底的4倍,是2005年底的2.5倍。按资产规模计算的市场份额结构逐步优化,已经形成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协同为国民经济提供多层次、多方面金融服务的银行体系。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学化解历史积累风险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控制新增风险,实现了从高风险到风险可控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4336亿元和1.13%,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2002年底减少1.9万亿元和下降22.5个百分点,比2005年底减少8506亿元和下降7.8个百分点。
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05年为4.91%,2010年底提升为12.16%。尤其是近两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信贷投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了2008年底的水平。资本充足率达标商业银行从2003年的8家增加到2010年底的全部281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从0.6%上升到100%,商业银行杠杆率在全球标准中处于安全区间。
拨备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商业银行损失拨备缺口从2002年底的1.34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6274亿元,2008年实现零拨备缺口。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底的6.7%提高到2005年底的24.8%,2010年底达到217.7%。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1.3万亿元,应对潜在损失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盈利水平明显上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从2002年的61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3亿元,2010年达到8991亿元。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2010年底达到1.03%和17.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大陆银行业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大陆银行业近三年在利润总额、利润增长速度和资本回报率等方面在全球银行业中名列前茅。
总之,相对而言,台湾地区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陆银行业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众多的机构网点和庞大的客户群体,在资产规模和市场前景上优于台湾地区银行业。通过合作,大陆银行可以引入台湾地区金融人才、金融产品及管理经验,为大陆居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并在相互竞争中不断优化大陆银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台资银行则可以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与大陆银行开展全方位合作,在服务大陆台商的同时,充分享受大陆广阔的金融市场空间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逐步壮大台湾地区银行业的竞争实力。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ECFA”开创了两岸经济互动的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两岸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密切了两岸的经济关系;而经济纽带增强正在呼吁两岸银行业合作,并为两岸银行业扩大了合作空间;两岸银行业各具特点、优势互补,合作必然双赢;“MOU”和“ECFA”又消除了两岸银行业合作的制度障碍,为两岸银行业正常化和规范化合作铺平了道路。因此,两岸银行业合作可以说是蓄势待发、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两岸银行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限制,两岸银行业直接的交往合作较少,存在“大经贸往来、小银行合作”的不对称局面,直到2010年,两岸银行业才步入实质性合作阶段。正由于两岸银行业交往起步晚,相互之间不熟悉,加上两岸银行业发展水平、经营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差异性,使两岸银行业合作也面临挑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因此,两岸银行业应牢牢把握机遇,精诚合作,并肩应对挑战,以合作取代竞争,优势互补,共创双赢。下面,就当前两岸银行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谈几点建议:
加强两岸银行同业之间的人员交流。两岸银行业发展路径、发展阶段不同,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各有特色,因此,促进两岸银行之间的人员交流,相互考察,相互培训,加强在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科技开发等领域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也有利于互相了解,增进友谊,为两岸银行之间的深度合作创造机会和条件。
两岸银行业宜先在大陆台资企业金融服务上展开合作。长期以来,尽管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台资企业的融资问题,但由于台资企业融资、销售与结算多头在外,无法与大陆银行建立信用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大陆银行无法掌握资金的用途和流向,而且多数台资企业规模小、缺乏有效抵押物,导致台资企业融资困难。调查显示,除了少数大型台资企业融资渠道畅通外,绝大多数中小台资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其中有超过60%的台资企业信贷需求无法得到现有银行体系的有效支持与满足。目前大陆已有8.3万多家台资企业,未来后“ECFA”时代,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项目也将不断增加。面对广大台资企业的“融资难”困局,台湾地区银行业可运用对大陆台商金融服务上的比较优势,大陆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众多网点机构和资金实力,双方应首先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在大陆台资企业金融服务上携手合作,共同化解台资企业融资困局,支持大陆台资企业产业升级换代与发展壮大。
逐步拓展两岸银行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领域。为适应两岸经贸与人员往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两岸银行之间应先行签署双方或多方的战略合作协议,灵活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拓展两岸银行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领域,逐步加强在中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业务、货币结算与清算、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外汇业务、出口信贷、银行卡业务、信息交换与咨询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银行各自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为双方银行客户提供更好的全方位服务。
我认为,未来两岸银行业在“私人财富管理”和“小型企业信贷”领域中合作潜力巨大。
据报道,截至2010年底,中国大陆千万富豪人数已达96万人,比上年增长9.7%,其中,亿万富豪6万人,比上年增长9.1%。也就是说,大陆每1400人中就有一名千万级富豪,而且富豪人数增长较快。台湾地区银行业私人银行业务经验丰富,产品丰富,私人财富管理的水平较高,未来两岸银行应加强这一领域业务的深度合作。
目前大陆有3600万户小型企业,这些小型企业产值占全部企业产值的35.2%,利润占比为27.7%,就业占比为44.1%,但贷款只占全部企业贷款的18.9%。台湾地区银行业长期以来具有处理中小型企业信贷的技术和能力,大陆银行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如果能加强在小型企业信贷领域的合作,则两岸银行业务合作的前景就十分广阔。
稳步促进两岸银行机构进入对方市场。目前两岸银行业市场相互开放刚刚步入实质性合作阶段。依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报告,2010年首次批准6家台资银行在大陆筹建分行,同时,三家大陆银行2010年首次获得台湾地区金融监管机构批准在台设立了代表处。目前两岸有许多银行都急切盼望早日进入对方市场,相对而言,台湾地区银行业对进入大陆市场更加积极踊跃。大陆银行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大,特别是中西部发展战略、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政策,为台湾地区银行业进入大陆市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据报道,目前汇丰银行先后在大陆设立了10家村镇银行,花旗银行在大陆农村地区开设了4家贷款公司)。海峡两岸是同胞兄弟,因此今后两岸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比如实行“超外资待遇”、降低准入门槛等,稳步促进银行业市场互相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进入对方市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推动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这将有利于增强两岸银行业金融服务功能和整体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造福两岸人民。
在条件成熟时促进两岸银行开展股权资本合作。目前大陆地区有360家外资银行的营业机构,其中44家外国银行分行、3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显然,台湾地区银行业在大陆开设分支机构已经失去先机,尽管大陆有为数众多的台商企业可作为台资银行目标客户群,但初登大陆的台资银行必然要面临其他外资银行和大陆银行的激烈竞争,难免经营困难;大陆在台湾地区投资起步晚,企业少,大陆银行在台湾地区目标客户不足,因此将来到台湾地区设立机构的大陆银行可能面临比台资银行更大的经营难题。鉴于这种局面,我个人认为,在条件成熟时鼓励两岸银行之间互为战略投资者,交叉持股,实施资本合作,通过股权资本纽带,可能更有利于两岸银行之间的人员交流与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加强两岸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两岸金融监管部门经常性相互交流沟通,定期共同探讨金融监管中两难矛盾的解决途径以及应对危机的监管政策,协作解决两岸银行业之间合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建立健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共同推进审慎性监管原则,非常时期统一监管行动、共享监管信息,防止监管漏洞,共同提高两岸银行业的监管水平,促进两岸银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