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促转变”:2010年经济工作主线

时间:2009-12-09 08:3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刘铮、樊曦、安蓓)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促转变”这一老话题,在当前形势下更加显得刻不容缓,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线。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请他们对此进行解读。

  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

  “转变发展方式其实是一个长期问题。现在,短期目标‘保增长’见了成效,明年经济环境也将好于今年。在这个时候,的确应当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为中国经济长久发展夯实基础。”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

  并未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却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出口、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发展方式问题,突出暴露出来。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切实转经济发展方式,原有的方式没有出路。这是应对金融危机一年多来得出的深刻结论。”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指出。

  当然,在强调“促转变”的同时,“保增长”的任务并非终结。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的提法说 明,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这个时候还不能松劲,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有机结合。

  “促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转变成什么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给予了解答。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动力不足。这种发展方式缺乏稳定性,国际市场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中国经济会立刻出现波动。应当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促转变”

  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深刻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是内外需结构的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目前消费只占GDP的35%,明显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经济,这样才能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而扩大居民消费的背后,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当前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制约了居民消费的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当前,随着经济企稳回升,钢铁、水泥等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再度凸显,产业结构调整更加迫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在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拓展发展空间。”姚景源认为。

  “促转变”更需新动力新空间

  “促转变”一方面要调整旧有的不合理的结构,另一方面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发展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初轻纺产品短缺,带动经济增长;‘十五’期间重化产品短缺,拉动经济增长。现在,我们需要新产业来支撑中国经济‘后危机时代’的持续增长。”冯飞说。

  当前世界新技术变革初露端倪,低碳经济发展渐成趋势。中国如果在这一轮发展中占得先机,将会迎来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的新一轮增长。特别是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小, 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可期。

  新兴产业肩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任,而城镇化则将扮演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冯飞认为,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将起到扩大居民消费、带动城镇投资、改善进城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一举多得的作用。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更加惠及百姓。

编辑:田云鹏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