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报(记者 鲍竹君) 驱车行驶在日喀则境内318国道沿线,曾经光秃秃的荒滩上如今已是葱茏叠翠,连片的榆树、柳树等树木扎根在雅江两岸的荒地上。过往的司机都感慨地称之为“绿色长廊”,估计再过几年,318沿线日喀则段将会成为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林业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全市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程,全力打造高原“绿色长廊”,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共计完成各项植树造林21.2万亩,特别是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市乃至全区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工程的标杆。
2011年以来,南木林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先期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筹划生态示范区路网、林网、大框架建设。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与自治区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沟通,提出将生态示范区作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工程的启动地和示范点,将其上升为自治区战略。
自生态示范区上升为自治区战略以来,南木林县举全县之力,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下设8个职能工作组,将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由县级干部带队,从卡孜、艾玛、南木林等5个相关乡镇抽调人员,分片负责实施准备工作,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建设生态示范区的工作格局。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县林业局根据当地土壤、水源条件,坚持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本着科学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分步有序实施的原则,严把规划设计关、苗木质量关、挖坑标准关、栽植技术关和浇水培土关,推动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在全市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南木林县林业局局长次仁加布介绍道。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南木林县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8150余万元,山东援藏配套2000万元,完成平整土地1.2万亩,客土34万方,排沟式挖坑1.8万余亩,修建生产道路34.6公里、水渠48公里以及两个200立方米的发酵池,新增人工造林1.8万余亩,栽植新疆杨、榆树、柳树、藏川杨、小青杨、紫穗槐、沙棘等苗木119万余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50公里。
“同时,为保障苗木供应,增加本地苗木在造林中的比重,减少外来病虫害的侵染,山东援藏投入资金900万元,在示范区规划建设千亩苗圃,主要生产藏川杨、竹柳、榆树、新疆杨等多种优质苗木,目前已完成大苗区建设并栽植大苗6万余株,完成扦插区苗木栽植82万余株,完成3座温室大棚架设及1500株优质葡萄种植及3900米网围栏架设。”南木林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顶峰介绍说。
“三分种树,七分管护”。在高原、高寒、荒漠化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尤其更要强化后期管护。县林业部门围绕提高林木成林率、覆盖率和成活率,健全完善了强化一个责任、成立一支队伍、探索一套方法、建立一个激励机制的管护机制。“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组织当地群众参与生态示范区建设,为群众增收近3000万元,实现了群众增收与生态建设的互利共赢。”次仁加布介绍道。
在生态示范区,无论是树苗的种植还是林区的管护工作,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艾玛乡荣巴村是座落在国道562线南木林境内南延段两旁的村庄之一,走进荣巴村记者看到,村民家家户户都自发地在房前屋后种满了柳树苗。
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使得当地的林业、草原和农业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土地沙化、退化得到有效遏制,荒滩变绿洲已成为现实。当地群众对身边发生的环境变化更是深有感触。今年52岁的荣巴村村民拉巴从2011年开始一直在生态示范区工作。“当地群众参与植树造林和林区管护工作,不仅为改善家乡生态环境尽一份力,也为群众增加现金收入。现在我们平均一户群众一年也能有3万元 左右的收入。”拉巴说。
在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同时,南木林县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植树造林,而且动员群众自觉做好林木管护工作,真正形成了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管林格局。
如今,站在雅江岸边放眼望去,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成片的林木舒展枝叶、茁壮成长,呈现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国道562线南木林境内南延段已初步成为一条绿色线、生态线、文明线。据初步统计,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周边沙尘天气比往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核心区氧气含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日喀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