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记者 陈志强)南木林县整乡推进、桑珠孜岗迪混凝土农民专业合作社、吉隆镇竹木编织、江孜县玉妥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定结县陈塘镇嘎村农牧民家庭旅馆……一个个响亮的扶贫名片,让“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老话成为过去式,带动日喀则广大农牧民群众从温饱走向小康。
日喀则市历来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2011年以来,日喀则市按照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工作任务,紧紧瞄准年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23.45万人扶贫对象,扎实开展面上扶贫、整乡推进、特色产业扶贫、扶贫培训、劳动力转移等各项扶贫工作,贫困群众收入较大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扎实扶贫见成效 在聂拉木县波绒乡色隆村,谈起这几年的巨大变化,不得不提到牦牛运输队。色隆村位于希夏邦马峰脚下,全村平均海拔4800米,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大多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2013年,聂拉木县投入扶贫资金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万元,建起了聂拉木县波绒乡牦牛运输队。
据色隆村村委会主任次旦顿珠介绍,2014年,村里有100多人参与到牦牛运输队中。按照每头牦牛一趟510元的价格计算,全村实现经济收入28.64万余元,大大增加了群众收入。
日喀则市扶贫办主任陈小和告诉记者:“像色隆村群众这样通过发展符合村情民意致富路子的例子还有很多。‘十二五’以来,日喀则市按照扶贫对象‘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强化沟通协调,多方联系支持,截至2014年12月底,在计划国家投资的11亿元内,累计实施各类重点扶贫开发项目超过1300个,国家投资达9.90亿元,资金到位率100%,已完成批复投资90%以上。”
仲巴县纳久乡地处边境一线,是典型的纯牧业乡镇,大多数群众生活窘困。2014年,纳久乡利用70万元扶贫资金发展短期育肥项目。全年短期育肥销售额达145万元左右,纯利润近73万元,参与项目的农牧民户均增收6900元左右。
多措并举攻难关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日喀则用于扶贫龙头企业的贷款达3900万元,其中日喀则市纳尔乡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贷款1500万元,日喀则市旺达食品有限公司贷款2000万元……
近年来,日喀则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创新机制、服务发展,明确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今后的发展方向,专题研究制定了《日喀则市产业扶贫利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各县区根据自身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项目,不断扩大和建立项目长效机制。
南木林县利用群众养殖藏鸡的传统,重点解决传统藏鸡养殖中技术缺乏、规模小、销路不畅等问题,通过人才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合作社等措施,走出了一条新时期产业扶贫新路。自2014年4月以来,已孵化鸡苗8万余羽,出售鸡苗4万羽,收入达100多万元。
按照早部署、早安排、早审批、早实施和资金、任务、权力、责任“四到地”的要求,日喀则市狠抓项目申报、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光“十二五”前三年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就使65881户、263524人得到帮扶。其中,到户项目受益32940户、131762人,产业项目受益9411户、37644人,基础设施项目受益23530户、94118人,实现贫困人口减贫24264户、116949人。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