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   大美新西藏  >   正文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樟木大转移

2015年08月11日 14:20: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除了不多的饼干和水,离开樟木时,曼纳什几乎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他的女朋友卓玛相伴。采访结束时,卓玛一个劲问:“这里什么时候能建设好?两个星期还是三个星期?”得知重建时间可能比她期望的要长,小姑娘满脸失望。问及今后打算,这对尼泊尔小情侣几乎同时回答:“等樟木恢复了,就回来。”

  作为撤离樟木的一个主要群体,29日,几百名尼泊尔打工者沿着与中国人相反的方向,踏上回家之路。

  与卓玛相比,曼纳什的家远得多。按照最坏的打算,他大概得走上一个星期。

  “路坏了怎么办?”他答:“走小路。”

  “迷路了怎么办?”他答:“沿着波曲河,不会丢。”

  全长445公里的波曲河发源于西藏聂拉木县波绒乡,经樟木进入尼泊尔后汇入印度洋。这是中国与尼泊尔的界河,也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枚重要坐标。

  告别,不知何时归来

  4月29日13时15分,樟木镇群众陆续向镇外转移。

  最早一批乘车撤离的是17名伤员。在警车的带领下,数辆救护车无声地闪着应急灯,驶向山外。

  拎着各色包裹,背着背包,拖着拉杆箱,有的扶老携幼,有的孤身一人——在樟木唯一的一条街道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撤离者。

  不时发生的滑坡阻断了刚刚抢通的道路。当地政府直接管理的汽车只有20多辆,但他们征用了全镇200多辆大货车、皮卡车、面包车、越野车、小轿车,自备车辆的,都尽可能多捎几个街坊邻居以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上车!快!快!”35岁的渣土车司机索朗摇下车窗,对着等待的群众大吼。话音刚落,一群人涌向卡车的露天车厢。

  大家都称“老张”的商贩带上了他在八九年前收留的流浪聋哑人。年近60岁的“老张”来樟木做生意18年了,撤离时,他没有丢下这位老流浪伙计。

  20岁的仓决抱着养了5年的狗“小白”,背着一个几乎只能装下一双鞋子的包,踉踉跄跄地往前走。

  车辆不够,有的群众只能徒步撤离。成都军区某边防团驻樟木一连集合全连官兵,除了留下站岗的,其他人出动护送群众,一直送出12公里外比较危险的“五道线”,确保他们安全通过之后才返回。

  山路上浓雾弥漫,林木葱茏,耳畔传来鸟鸣和山溪的轰鸣。本该是绝美的风景,此刻却危机四伏。不时看见滚落的巨石横在路中间,最大的一块竟有小屋般大小。

  连长许荣锋带队连续送走3批、1000多名群众徒步过“五道线”,已是下午5点多了。他连早饭还没吃。“才反应过来一直都没上过厕所,也没有饥饿的感觉。”

  并不是所有人全部撤离。驻樟木官兵奉命留下,坚守戍边卫国的职责。

  离开时,一户藏族群众把出生20多天的一窝小狗托付给军人。更多的人,把自家的肉、菜送到部队。

  傍晚时分,雨越下越大。8辆军车开进樟木,加快运送速度,以防天黑危险。

  在一辆卡车的尾部,9岁的洛丹双手扒着车厢边沿,脑袋探出向外张望,看着从小生活的地方渐渐变成一个黑点。

  面对记者的镜头,他突然露出顽皮的微笑。对于这个懵懂的孩子,这次迁徙仿佛驶向一个神秘而新奇的所在。(记者张晓华、李柯勇、白瑞雪、罗布次仁、边巴次仁、桂涛、张旭东、魏圣曜、张宸、王军)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