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人刻骨铭心的第四次红手印

时间:2010-01-05 09: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11月7日晚,在“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倡议下,200多名小岗村村民含泪第四次庄严地按下鲜红的“红手印”,请求上级允许将沈浩的骨灰安葬在小岗村东头新建的公墓里。几位“大包干”带头人还请求上级允许村民们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干纪念馆,让小岗村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沈浩。

  小岗村让世人记住了他们按过4次“红手印”。其中,3次都是为了留下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沈浩。

  “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

  对下派任期结束后是继续留下还是回省城,沈浩日记的字里行间以及他和朋友的交谈,都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漩涡。一边是几千名小岗村村民殷切希望他留下来、两次按下“红手印”的依依不舍;一边是92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6年不在身边的妻女渴望他回家的望眼欲穿。

  他该何去何从?

  3年前,第一个下派任期即将结束,小岗村出现令人震撼的一幕:小岗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要沈浩留下——“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严立学等98人的签名和98个鲜红的“红手印”。沈浩深知“红手印”的分量。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唤醒中国农村的“红手印”,那时是为了吃饭而“留地”;今天他们再次按下手印,是为了致富而“留人”。面对自己亲手培育、刚刚步入正轨的小岗,面对小岗村村民的“请求”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沈浩最终选择了留下。

  他在日记里写道:“人生能有几个3年,如此这样地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他怀着对家人深深的歉疚,扛起一名共产党员对小岗人民肩负的历史责任,毅然选择留在小岗,成为安徽省那一批6000名选派干部中唯一留任的村支书。

  又是一个3年,小岗村在沈浩的带领下驶向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第二个下派任期眼看又要结束。2009年9月24日,小岗村186名群众第三次按下鲜红的“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再次要求挽留沈浩。

  小岗村村民们深情地写道:“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一位好的领头人。请求省委组织部、财政厅把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

  留下还是回家,这个问题困扰着沈浩,让他难以抉择。女儿在萧县寄宿读书实在太苦了,92岁的老母亲更是见一面少一面,沈浩实在无法向家人说出继续留任3年的话。

  在2009年春天的体检中,沈浩已经查出心脏有问题。之后他多次感到心脏不舒服、胸闷,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身边的同事劝他,他总是说等忙完这个任期再去查。他要在任期剩下的日子里,一天当几天用,尽可能为小岗的乡亲们多做些事情。

  谁也没想到,生命有时竟是这么脆弱。

  2009年11月6日凌晨,他太累了,累得没留下一句话,就匆匆离世。最早发现沈浩去世的是一早到他住处取钱的村民杜永兰。“沈书记怎么喊也喊不醒,原来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最让杜永兰想不到的是,沈书记人走了,但是答应借给她1万元看病的事还是办了。在沈浩的桌子上,整整齐齐放着捆好的1万元,那是留给她的。

  群众的事总是时刻放在心上,自己的事却一推再推,直到无法挽回。这就是沈浩,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直到生命尽头,他还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在沈浩去世的前3天,“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对沈浩说:“沈书记,现在3年任期又到了,我们还想再‘扣’你3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每提起那天的对话,严金昌就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听到沈书记去世的消息,小岗村的乡亲们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音容笑貌、言犹在耳,那个热情爽朗、事事为百姓着想的沈书记,难道就这样走了吗?

编辑:焦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