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中国对人权理论的第三次贡献
[荷兰]汤姆·茨瓦特
历史上的两次重要时刻,即欧洲的启蒙运动和《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中国都对世界人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实现中国梦,中国应该能够做出自己的第三次重要贡献。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中,“三”这个数字通常是与好运和完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在积极与世界分享自身人权理念和观念的基础上,做出了更为自信的决策,这是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是符合全球利益的。一直以来,中国都在承受北方国家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批评的声音。很多情况下这种批评都是因为北方国家对中国所出现的人权思想争鸣产生误会和不甚了解造成的。直到今天,中国依然主要依靠主权自治和互不干涉内政这两项政策来保护自己免受北方国家的批评。尽管中国所采取的立场是可理解的也是正当的,但是这并不能消除北方国家的误解和不了解。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人权讨论,中国正在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偏见产生的根源,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随之上升,同时外部的质疑也会随之消除。
中国对国际人权事业可能作出重大贡献,比如,“仁”的原则是社会道德黏合剂,它可以保持社会的和谐性。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的专家正好可以通过此举来吸引社会对这一人权保护基石性原则的注意力。
此外,在国际公法条件下,各国可以依靠法律来履行各自的人权义务。长期以来,法治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的40年中,中国在法治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在人权治理方面有着强大的法律后盾。然而,法律并不是履行国际人权义务的唯一途径,其他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也能代替法律。在中国等国家,人权并非是完全依靠法律来保障的;一些价值观和社会体系,比如家庭关系、孝道、社会网络以及良好的邻里关系等,也可以成为人权实施的保障。中国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有力地指出,法律并非是保护人权的唯一途径。因为国际公法允许各国依靠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来履行人权义务),所以中国可以成为引领这种履行方式的榜样。
(作者汤姆·茨瓦特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法学院教授、荷兰人权研究所所长)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