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人权梦是相通的 中国梦为人权保驾护航
9月17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北京人权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梦: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来自联合国以及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高级官员、专家学者和相关国家驻华使节代表等逾百人出席了论坛。
自2008年以来,北京人权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6届。每届论坛均有上百名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就国际人权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坦诚交流和深入讨论。
本报特地整理各国代表的发言,从“各国人权梦是相通的”和“中国梦为人权保驾护航”两大方面展示他们的精彩观点。
不应低估人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奥地利]伊丽莎白·施泰纳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在人权推动方面也有长足进步。我还记得中国曾经将人权视为资产阶级思想,当时某些西方国家总是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但这些批评的基础更多的却是偏见。
幸运的是,在政治家、外交家、学者以及该领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经常性的跨文化交流使相互理解成为可能,我自己就是受益者。通过对中国的几次访问和与中国学者的定期讨论,我们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在面对共同的问题以及努力改善人权等方面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永远都不应低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注意到,中国和西方关于人权的传统和理念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中国关于人权的理念源自于“礼”,而欧洲的理念始自于“法”的建立;其次,中国的人权理念以义务为本,而欧洲的人权理念以权利为本;中国更注重团体的权利,欧洲更关注个人的权利。
跨文化交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否认这些差别;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应该在改善人权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各异的传统和条件。
更广泛地说,欧洲与中国以及整个亚洲之间开诚布公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有很多的差异和误解,我们拥有作为人的共同本质,这是人权最内在的依据。这就是长久以来一直深深植根于人类本质的人性。我相信这是我们相互沟通的起点和最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努力平衡各种权利,比如平衡保护公民权和保障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一起探索实现这些平衡的可能途径。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不论是所面临问题的不同,还是处理方法的不同,我们绝对不能对彼此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将自己的体制强加给任何别的国家,这与保障人权的初衷背道而驰。
同样,我在此也绝对不是建议大家拒绝来自西方的一切。我深信我们有很多共同点,都应该尊重人权,应该在国内立法和执法领域努力改善人权状况。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够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最终建立起自己的人权保护机制。我坚信中国的人权保护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伊丽莎白·施泰纳系欧洲人权法院法官)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