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生态屏障 内蒙古不说空话

时间:2012-04-05 15:28   来源:中国经营报

  坐拥中国国土面积达12.3%的内蒙古自治区,不仅已经擢升为国内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外运基地,该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人均GDP更是超过香港,位列全国第一。

  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亦是中国主要沙尘暴策源地。独特的地理位势,脆弱的生态环境,都已成为考验内蒙古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成为京津冀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区的重大课题。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畅谈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内蒙古如何保护生态水资源及和谐发展等棘手话题。

  必须坚守生态屏障

  《中国经营报》:除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内蒙古更大的使命是成为华北、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如何理解这一使命,内蒙古的生态屏障功能如何发挥?

  王玉明: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多样,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是大陆北方季风主通道和东北、华北水源地。我区森林面积达3.55亿亩,草原面积达13.2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浩瀚的森林、辽阔的草原不仅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治荒漠化及碳汇等方面的功能,也是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第一道生态防线,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因此,去年国务院下发的2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不能说一句空话,我们正在从三大方面切实推进此项工作:一是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将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常抓不懈。二是继续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去年,在完成草畜平衡任务10.1亿亩、发放各类补贴50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通过收入平衡与牧区补贴,确保实现草原增绿与农牧民增收。三是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实施。认真做好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牧还草二期工程,继续实施好“三北”防护林5期和天保二期工程,依托大工程,带动大建设、大保护。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在一些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不适宜开展生产生活的区域,内蒙古正在尝试开展生态移民。在此方面,内蒙古会否有更大举措?

  王玉明:内蒙古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通过实施移民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生态移民以及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相配套的转移安置试点工程等,已经累计移民几十万人。

  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移民是解决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农牧民整体脱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减轻迁出区的人口压力,帮助迁出区恢复生态。

  今后内蒙古将进一步加大在生态移民工程上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整合资金,形成合力,重点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扶贫移民项目、转移安置试点工程等项目,努力抓好生态移民这项惠民工程,帮助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农牧民早日摆脱贫困。

  当然,多达几十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也与内蒙古努力确保自身成为中国北方生态屏障保护区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

  到2020年缺水30亿立方米

  《中国经营报》:引黄(河)、引黑(河)等水利工程被视为内蒙古最核心的命脉工程。内蒙古水资源缺口的现状是什么?

  王玉明:内蒙古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为546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为285亿立方米。另外,还有黄河正常年份分水指标58.6亿立方米,黑河分水指标8.0亿立方米。全区人均水资源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内蒙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受地形等条件制约,缺水地区不具备大规模调水的条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到2020年内蒙古需水将增加14%,缺口将达到30亿立方米左右。

  《中国经营报》:水资源问题的意义不言自明。但这一窘局能否改变?如何改善?

  王玉明: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切实做好大力兴水、全面节水、科学管水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大力兴水就是要切实增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在此方面,一定要坚持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水利工程。不仅要加快海勃湾、红花尔基等在建工程建设进度,还要全力推进文得根、扎罗木得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

  只有坚持综合治理,才能把非传统水资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范围,加强中水、疏干水和劣质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结合黄河凌汛期科学实施应急分凌,补充乌梁素海等湿地生态用水,实现冰凌洪水资源化。坚持统筹调配,加快推进“引绰济辽”工程和锡盟供水工程,在东部盟市构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结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针对性地实施已有水利工程的扩源改造和功能调整,着力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牧区集中供水,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推进呼和浩特、包头等引黄城市实行分质供水。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应急水源工程,开展牧区草原抗旱基本水源井更新改造,提高应对供水安全的危机处置能力。

  通过全面节水,着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才可能解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过分渴求的难题。我们将加快农牧业节水改造确定为转变用水方式的重中之重,把农牧业节水作为解决自治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直接、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切实抓好,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牧业。同时大力推广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好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一批区域性、规模化节水灌溉示范带。

  另一方面,如何努力打造节水型工业体系?自治区政府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坚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特别是兴建煤化工项目,必须坚持依水布局、煤随水走,鼓励使用矿坑疏干水、工业循环水和中水,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城镇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支撑能力,严禁盲目兴建不切实际的景观工程。生态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种树种草,努力实现绿化美化与水源涵养双赢。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实施科学管水,则是要通过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引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分解到各行政区,并将其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从制度、政策、工作机制等多方面推动合理利用水资源。

  《中国经营报》:我们了解到,伴随煤化工等工业急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用水不仅缺口巨大,也对相应水系产生了极大破坏。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王玉明:严格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禁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高耗水产业,这两点是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严格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全面实施《全区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加强超采区封井工作,到2020年实现各地地下水超采区采补平衡。重点推进呼和浩特市区水源置换、鄂尔多斯市和通辽市地下水超采区封闭工农业生产地下水源井。加快推进跨盟市黄河水权转换工作,尽快实现政府投资节约的0.6亿立方米的水量指标在自治区水利融资平台上进行市场运作,保障自治区沿黄沿线经济带发展用水需求。

  我们也在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推行节水强制标准,强化用水计划管理,实施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开展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城市节水器具更换试点项目,探索建设具有内蒙古特色节水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在落实全区水功能区划、加快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方面,政府提出分阶段限排意见,强化水功能区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强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做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充分发挥红线的约束作用。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取水、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统筹配置与运营。

  我相信,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内蒙古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有所缓解,水利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中国经营报》:蒙西等地区严重缺水乃至天然缺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王玉明:蒙西地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自治区政府将积极呼吁国家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水资源供需矛盾。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