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  >   滚动播报  >   正文

徐焰:南京大屠殺真正最大元凶至今仍被遮掩

2014年12月12日 11:03:00 来源:解放軍報 字号:       转发 打印

  原標題:銘記歷史的痛 敲響今天的鐘

徐焰:南京大屠殺真正最大元凶至今仍被遮掩

  12月10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前設置“12·13”花壇。近日,南京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筑及周邊道路上布置了標語牌和花壇,以庄嚴肅穆的氣氛迎接首個國家公祭日。新華社記者 孫 參攝 

  今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屆時將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與此同時,我們仍有必要從深層次上對南京大屠殺進行回顧與反思——

  多少年來,中國人不斷揭露和聲討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暴行,這對教育國內外的人們認清當年日本侵略者的瘋狂並警惕軍國主義復活很有必要,不過卻不能隻陷入簡單的悲情意識。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就是理性化,陷入情緒化只是政治浮躁的表現。當年中國軍民遭遇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劇,固然應首先譴責日軍這一“獸性機器”,同時也要從中日兩國軍隊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進行深入研究,這樣才能使人了解這一人類歷史上罕見暴行的深層次原因,並對后人提供真正有益的啟迪。

  機密的命令

  大屠殺暴行不能僅僅歸咎於日軍“軍紀不嚴”,其背后代表了日本最高層的意旨

  日本皇族在戰后被美國承諾不予追究,導致真正的最大元凶和犯罪指使過程至今還被遮掩

  1937年12月13日,是日軍攻佔當時中國首都南京的日子,屠城以此為標志全面展開,至少30萬以上的中國軍民在6個星期內遇難。如今,12月13日已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過,人們在哀悼死難者時,也應該深入追究,這一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暴行是如何發生的。

  日軍攻佔南京后馬上殺害全部俘虜,還在全城搜捕逃散的中國官兵,並對和平居民實施殺戮、搶劫和強奸。當時,日本當局得意地在其國內組織“提燈慶祝”,有關媒體還刊登了“百人斬”這種以殺人競賽為樂的報道。不過隨著中國方面的抗戰更為頑強,以及國際輿論對日軍在南京屠殺暴行的揭露,日本當局便開始諱言此事,甚至向侵華回國的官兵下達“鉗口令”。

  1945年8月15日,天皇廣播所謂“終戰詔書”即事實上接受投降當天,日本政府和軍隊便接到“銷毀一切可能成為審判材料的文件”的命令,各地日軍機關連續多日濃煙蔽日,暴行材料基本都被匆匆燒掉。盡管如此,1946年5月開始的東京審判中,法庭仍然從戰時繳獲、証人出庭、公開報刊和受害者控訴等方面獲得大量無可辯駁的罪証,最終認定了南京大屠殺的事實,並在判決時以保守估計認定遇害人數約為20萬。

  面對鐵証如山的犯罪事實,當年日本高層一些人雖然也承認在南京有過“暴行”,卻將其淡化並推卸責任。南京大屠殺時任“華中方面軍”司令官的鬆井石根大將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受審時推說,攻城時他臥病在蘇州,12月17日才到南京參加“入城式”。鬆井石根還假裝慈悲地稱,入城時才知道有殺戮和強奸行為,曾難過得流著眼淚召集各師團長說:“皇軍的威望因士兵們的暴行而敗壞殆盡。”法庭質問鬆井為何不制止時,他回答說派出過二十幾個憲兵維持軍紀,這明顯是詭辯,同時也是把責任推給“士兵”。

  侵華戰爭后期任“支那派遣軍”總司令的岡村寧次大將在回憶錄中稱,1938年7月奉調赴華中任第11軍司令官前,“在東京就對南京攻略戰時的大暴行有所耳聞”。他在上海登岸后了解到,“攻略南京時,對數萬市民的搶劫強奸等的大暴行確屬事實”(注:這大大縮小了數字且並未提“屠殺”一詞)。不過,岡村寧次也隻把“暴行”發生歸咎於“軍紀”,並說“第一線部隊以給養困難為名殺掉俘虜實有弊病”。

  上世紀70年代日本防衛廳組織舊軍人編寫的《支那事變陸軍作戰史》中有關攻佔南京的一章中,更是輕描淡寫地稱日軍在長江邊射殺過部分俘虜,表示是因管束不力造成。

  南京大屠殺難道僅是日本下級官兵“軍紀”不嚴所造成嗎?從暴行的規模可看出,進攻南京的日軍為“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的6個師團並附2個獨立旅團,連同后勤和支援兵力共約15萬人(進城約8萬人),這些部隊差不多都參與了屠殺。他們又是在同一時間將南京城內和外圍抓到的戰俘都予以殺害,后來發現的十幾處集體屠殺場遇難者就有19萬人(其中有戰俘有平民),這明顯說明,殺戮是按命令有組織進行的。

  在南京參戰的多名日本軍官都回憶說,1937年12月12日即攻佔南京前一天,他們接到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朝香宮鳩彥中將親自簽署的命令,上面標有“機密·閱后銷毀”字樣,核心內容便是“殺掉全部俘虜!”攻佔南京時任日軍第16師團師團長的中島今朝吾,曾在當年12月13日的日記中寫道:“由於方針是大體不要俘虜,故決定將其全部解決。”當時任旅團長的佐佐木到一少將戰后病死於撫順戰犯管理所,他留下的南京大屠殺時的日記同樣記錄了接到“不保留俘虜的方針”。日軍還以部分人脫掉軍裝和潛入國際安全區為借口,在城內大肆搜捕“疑似”軍人的青壯年並隨即處決,同時任意奸淫搶掠,對“俘虜”的屠殺事實上擴大到廣大平民。在此期間,又是朝香宮坐鎮南京城內親自指揮所謂“肅清”。

  朝香宮鳩彥是天皇的皇叔,日軍攻佔上海后被派來接替派遣軍司令官,在鬆井石根負責整個華中地區作戰時,此人主管進攻南京。他下達的屠殺令也不會完全是個人行為,應有日本大本營指令或認可。翌年2月朝香宮回東京時,又受到天皇嘉獎,隨后軍銜還由中將升為大將,這正說明南京大屠殺代表了日本最高層的意旨。只是因日本皇族在戰后被美國承諾不予追究,導致真正的最大元凶和犯罪指使過程至今還被遮掩。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解放軍報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