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正躬身与病人交流。
他是全世界研究肠道时间最长的人,他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纪录
89岁高龄的他,至今仍忙碌在医疗和科研的最前沿——
漫漫“肠”路六十载
记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
在很多人眼中,“传奇”是他的另一个代名词。
因为坚守,他漫漫“肠”路六十载。他一举打破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肠移植的质量达亚洲之最。
因为专业,他成了救人之星。多少个被其他医院判了“死刑”的患者,在他的手里,奇迹般地起死回生。
因为赤诚,30年来,他一次又一次提笔写下入党申请书。终于如愿的那一刻——55岁的他,哭了。
因为热爱,他才会有“疯狂”的举动。为破解肠外瘘的堵瘘难题,不惜以身试刀试验胶水粘合伤口的效果。
他,是一位89岁的老人——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
他最快乐的童年记忆
是在杭州的那两年
1924年9月13日,黎介寿出生在湖南长沙望麓园四号老宅。前一天,正是他母亲的生日。教书的黎父灵光一闪,想起《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于是给孩子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
特殊的年代,注定了黎介寿有一个特殊的童年。黎父四处谋生,黎介寿跟着母亲四处辗转,长沙、上海、南京……1934年,黎父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迁往杭州。
让人没想到的是,童年生活过的这么多城市中,他对杭州的评价尤其高:“1935年到1937年我在杭州,这个阶段是我儿童时期过得最好的时候。每天下午回来以后,到城站边租自行车骑着玩。城站那边有一条河,我们到河边去捞鱼,回来当做晚饭。”
1942年,黎介寿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尽管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学费、路费,黎介寿听从了大哥的建议,到医院当了练习生——管吃住,边工作边学习,来年再报考医学院。
黎介寿就这样走上了医学之路。
1947年7月1日,黎介寿如愿分到南京中央医院外科,成了一名外科住院医生。他年仅25岁,就已经成了医院外科实力最强的住院医生。
为试验胶水粘合伤口的效果
他拿起手术刀划开了自己的大腿
而他与肠子结缘,则要从1962年说起。当年,一名14岁的男孩得了肠绞窄,小肠扭得跟毛巾一样,全坏死了。在治疗小男孩的过程中,他发现,肠子的学问太大了,太奥妙了。别人能做的不稀奇,要做别人不能做的。从此,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肠功能障碍治疗研究。
1968年,他接触到一个肠外瘘的病例。一名患者因为车祸导致腹部受伤,肠子被撞破好几个洞,形成了肠外瘘。
当时,国内对肠外瘘的治疗研究还没起步,这种病人的死亡率高达60%—70%。专家会诊了一次又一次,怎么也找不到办法。
怎么把瘘口补起来?他在病人床前,一观察就是一整天,肠瘘病人身上散发着阵阵恶臭,别人都喘不过气来了,他却不管这些,还打趣着说自己都成司马迁了,天天都在记史(屎)。
有一天,灵感来了。他发现有医生用胶水粘合开裂的笔套,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过:能不能用胶水把肠子的瘘口粘起来?
这个念头让他兴奋,也让他担忧。毕竟,胶水是化学物质,用来补肠管不管用?对人体是不是有副作用?
那一天,他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准备好碘酒、药棉、纱布、胶水,捊起左腿的裤管,用手术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划开一条两寸长的大口子。冷静的他,用事先调好的胶水,涂在伤口处。
一天、两天,伤口愈合了!
不过,刚开始的补肠手术却失败了。大腿上的肉因为运动少,好补,但肠子却不断蠕动,乳胶刚补上,一动就掉了。
正在这时,黎介寿读到了一本《美国外科妇产科》杂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想方设法偷偷订阅了好几本英文书籍,白天怕被人发现,每晚11点后,他躲在屋里偷偷看——书上一篇肠外营养的文章,让他顿时有了灵感:肠外营养支持!
这一招,管用了。经过调理,病人的脸色很快就红润了,再次手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