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伴随着3周年日子的临近,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本报今起开设“亲历·重生”专栏,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回访参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基层干部、建设者、援建者、志愿者等各方面典型人物,通过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和感受,及个人命运的变迁来反映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敬请垂注。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即将迎来三周年之际,我的心情尤为激动。
我出生在农村一个贫苦家庭,父母早年行善好施的“表率”作用对我影响至深,而这正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的最直接动力。
当时,我率领自己公司的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抵达四川灾区,在第一时间从倒塌废墟中救出131人。其中,仅我个人采用“千斤顶”等土办法就救出13人,并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期间,我带去的大型机械设备和操作手还参与打通了直达北川旧县城的救援公路和被称为“生命通道”的成汶公路;在震中映秀镇推出便于救援直升机降落的停机坪……投入现场救援的大型机械设备前后仅烧油花费就近千万元。
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大灾难,一种强烈责任感促使我主动参与救援的同时,还努力在灾后安抚人心、重建家园中积极作贡献。3年来,我无数次重返汶川地震灾区,先后向灾区群众捐助现金2300万元,捐赠教育电脑2000多台、收音机2.5台、电风扇1000多台、帐篷1000余顶、大米140多吨,还有2000多件棉大衣、500多床棉被、1000多箱方便面和500多吨矿泉水。
大规模救灾结束后,我还将救援时带去的所有大型机械设备留给了灾区,并出资400万元,请艺术家雕刻了每块重达15吨、高2.9米、宽2.1米、厚0.65米的“5·12”纪念石碑,共计11块,最后由福建厦门分别运到四川北川、汉旺、汶川等地震重灾区。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我以江苏黄埔集团名义,投资1亿元,建起了“江苏防震减灾培训中心”,直接面向全国免费为民兵预备役、青少年、大中小学生开展防震减灾培训活动,并不定期邀请全国知名防震减灾专家教授前来授课。
三年来,我亲眼目睹和见证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如潮大爱,这更加激发了我为党和政府分担重任的决心。我历来都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能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至今,我向社会捐赠款物累计已达14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