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富饶的直台就在明天”。汶川地震3周年前夕,记者走进羌族受灾群众安置点 四川邛崃南宝山的油榨乡直台新村。在青山的映衬下,村口和村中心广场鲜红的横幅格外显眼。
在村口,一座5.12米高的羌族祭祀塔静静伫立,塔身上“勿忘此恩”四个大字牵连着村民们的过往与未来。塔身背后,还铭刻着这样一段话:“直台子孙谨记:我们的根在汶川龙溪乡,我们的恩是党和全国人民!”
“祭祀塔是地震两周年前夕村民自己设计、义务投工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怀念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铭记那些在抗震救灾和异地安置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村支书陈学平说。
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陈学平记忆犹新。“当时大多数人都在地里劳作,刹那间,山崩了,地裂了,道路房屋全没了。”
由于地震后汶川龙溪乡直台村已经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直台村全村男女老少辗转在汶川龙溪乡自建板房安置点和邛崃鲁川过渡安置点生活了一年多,2009年9月24日整村搬迁到南宝山。
“地震前全村有439人,地震中有2人遇难、4位 五保户 留在当地,到了这里还有85户、433人。后来我们又分拆为117户,每家每户都住上了小洋楼,房前屋后都有菜园和绿地,每人还分到了2亩茶园、1亩林地和半亩农地。”陈学平说。
在直台新村宣传展板上,有数十张照片对比鲜明的照片:从被夷为废墟的土墙青瓦房,到临时安置板房,再到错落有致的羌式楼房;从邛崃一位老人写下的“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们”标语,到“迁新居·迎国庆 联欢晚会”,再到村民们静谧的耕作图景 一张张照片,记录了3年来他们的生活变迁。
村民罗云伍告诉记者,“在这里我们免费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房子,分到了肥沃的土地,也就安心扎根了。”
像罗云伍这样从汶川、青川地震重灾区搬迁到南宝山的羌族群众一共有1202人,被分别安置在南宝山农场3个片区,并成立了新的行政村。当地政府还补助每位村民每天一斤大米、二两菜籽油和每月60元的低保金,并引进了优质茶树、猕猴桃、紫色马铃薯等农作物,帮扶受灾群众尽快过上稳定的生活。去年各片区茶叶收入已超过80万元,其他各种特色种植收入超过200万元。
“虽然目前的经济效益还不高,但等两三年后农作物形成规模,我们的收入肯定就能稳定下来,生活就更有奔头了!”罗云伍信心满满地说。
从直台新村驱车沿山路继续前行,记者来到南宝乡木梯村,这里居住的都是原汶川龙溪乡垮坡村夕格小组的248位村民。
见到杨彩华时,她正在家里边绣鞋垫边看电视。客厅的墙上,挂着她自己绣的一幅“龙凤呈祥”。自从丈夫在地震中遇难后,她带着两个孩子住了一年多的板房,2009年9月21日搬进了这栋105平米的两层小洋楼。一个多月前,她与邻近的龙洞村村民杨兴祥组成了新的家庭。
“现在两家的3个孩子都在镇上读书,我和丈夫在家种茶和紫洋芋,农闲时就做做羌绣,加上政府给的各种补助资金,生活还算将就,我很满足。”杨彩华说。
来到村民杨国顺家时,他正忙着打扫刚装修完的房子,楼上的三个房间已经铺好了4张单人床,地板也擦得干干净净。“全家6个人,搬来这里分了两套房子,自己家住一套,装修这套花了3万多块钱,准备开 羌家乐 接待游客住宿。”杨国顺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