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灾区看重建:打响生态牌 跳起再摸高

时间:2011-05-03 13:09   来源:人民网

  3年过去,当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四川省青川县,那片曾经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灾区大地,已是一派勃勃生机!截至目前,浙江援建青川的547个项目全部交付使用,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完工852个、完工率93%,完成总投资215亿元、占规划任务的90.7%。

  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几乎将青川摧毁:36个乡镇严重受灾、4821人遇难、1.5万人受伤、房屋垮塌130余万间、25万人居无定所、基础设施全面瘫痪,产业几乎“全军覆没”……作为极重灾区,青川的受灾群众率先喊出了“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等自强口号,成为抗震救灾精神的生动写照。

  3年重建,青川恰如一位“跨栏”高手,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2009年,青川实现了广元市制定的“八个超过”和“六个增速第一”,全年GDP实现13.6亿元,增长15.8%,总量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全县一般预算总收入实现1.07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青川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新增1506元。

  现在,青川与其它极重灾区一样,进入了后重建产业振兴时代。后重建时代如何跳起摸高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这样描述后重建时代的“生态兴县”发展路线图:“具体来讲,就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青川建成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资源优势经济效益

  丰富的生态资源是青川的比较优势。青川提出,紧扣生态特色,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应对灾后经济恢复重建的核心载体。青川按照“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思路,确立了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快速壮大茶叶、山珍食用菌、核桃、油橄榄、畜牧、水产六大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

  瞄准大城市,以富民为目的,青川大力发展风景林产业,强力推进“银杏富民”工程,带动全县农户在退耕还林地等区域每人栽植10株银杏树,力争两年内全县完成220万株银杏树栽植,未来10年建成银杏林木供应基地,打造“中国银杏之乡”。

  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模式,重建生态产业格局,青川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农副土特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茶叶是青川的特色农产品,但茶产业多年徘徊不前。对口援建的浙江省请来多名专家实地调研,并指导建立起标准的茶叶基地、加工线和协会。茶农们则通过协会的指导,都能从“种植—销售—加工”的利益链条中找到适当节点并获得可观收益。“目前全县共有32个乡镇118个村种植茶叶。去年茶叶直接给每户种茶户带来2170元的增收。预计今年每户增收3000元。”青川县茶叶办副主任周远成说。

  目前,3个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等五大产业园区基本建成,引进华霖兔业、同湖美水产等15家企业入驻园区,72个示范片初具规模,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使现代生态农业在全县强势推进。仅2010年,全县就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家,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青川的生态产业已焕发强劲活力,再造一个“产业青川”指日可待。

  乡村旅游渐成品牌

  “三大转型”引领发展

  经过3年重建,从遭受重创到靓丽新生,青川旅游正快速振兴。

  为加速旅游重建步伐,青川第一时间出台旅游行业灾后重建优惠政策,第一时间编制灾后旅游重建规划,第一时间建立了地震遗址公园……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青竹江沿线的青川地震博物馆、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形成了文化符号显著、产业关联带动的震后精品旅游线路。

  青溪镇因坪村、黄坪乡枣树村、红光乡东河口村、木鱼镇幸福村……一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小青瓦、灰白墙、人字顶、木栏窗”,既有川北民居特色,又融入江南水乡风情,为青川增添了一抹亮色。青川乡村旅游从震前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初级形态,迅速发展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现代形态。

  “山、水、空气是我们的资源,经营好就能养活我们一家人。”阴平村村民、也是农家乐“向阳居”的老板钟元辉说。

  钟元辉的“向阳居”是2006年和妹妹合伙开办的,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08年大地震,“向阳居”遭到严重破坏,重建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债。在政府支持和对口援建下,3年后,钟元辉的农家乐生意恢复了元气,越来越好,去年一年,收入就达到20万元。“现在重建完成了,交通比以前更便捷,游客肯定会比以前更多。”钟元辉很有信心。

  青川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进入“十二五”,青川灾后旅游发展将围绕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三大旅游生产要素,结合灾后结构调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新型旅游集体组织培育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三大转型”,即从门票型经济收益模式转型为目的地型经济收益模式,从观光旅游转型为休闲度假旅游,从农家乐旅游转型升级为乡村度假旅游。

  “城乡分割”“一体发展”

  开启低碳环保新生活

  3年灾后重建,青川脱胎换骨,群众生活发生巨变。

  正在积极申请“四川省A级示范新村”的阴平古村,3年重建中,以“小花园、连户路、房前屋后栽果树”的风格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先后投资1500万元,把农房重建和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出如画般的新阴平。如今的阴平村,条条村道通农家,有专门工人负责清洁卫生,家家不沾黄泥,户户通上自来水、沼气。村子还建起了阴平古道文化墙。

  阴平村涅槃重生,只是青川灾后重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震后近3年来,在深入挖掘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青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建思路,逐步实现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

  按照科学构建“一城四镇”城镇体系规划,青川县城78个项目已开工75个,入城干道、20万平方米安居房、中小学校等项目已基本建成。一座安全、宜居、生态、精致的现代化小县城逐步展现。

  通过大力实施“十镇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青川重点打造了133个示范村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带五园”的特色产业发展,为新农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凉华、枣树、阴平、砂石、江边等一批示范新村。

  “低碳经济”、“现代农业”……几年前,对于青川广大群众来说,还是一个个陌生的新鲜词,而今,这些新词汇悄然走近身边,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庭园1.7万户,实现了生活宽裕与村容整洁、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统一。新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使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利用率达80%以上;推广应用太阳能集热、路灯等成熟技术,清洁能源在城乡居民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