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验将成为全人类的成果

时间:2011-05-03 10:48   来源:四川在线

  核心观点

  四川灾后重建显示了人类的创造力!

  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四川遇到的人们:他们用勇气、精神和力量重建更美好的生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三年来与四川人民一起并肩工作,我们观察到和记录下了许多在四川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中的做法和经验:一是高效的组织应对;二是广泛的社会参与;三是强大的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对口援建;四是将灾后重建与扶贫结合在一起;五是在整个重建中融入了减灾理念。

  4月的北京,春花烂漫。4月7日,南书毕接受了四川日报记者专访。

  坐在北京市亮马河南路的办公室,南书毕的记忆回到在川的点点滴滴。他说:“在川工作的记忆成为我在中国工作期间的重要回忆。我爱四川,那里的美食、美景和人们都让我记忆犹新。”

  1

  四川灾后重建速度前所未有

  记者: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将近3年来,您一直非常关心灾区,多次来到四川。在您走访四川的过程中,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南书毕:让我印象深刻的太多了!四川灾后重建显示了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来自各方面的爱心,各级政府的领导力还是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都令我印象深刻。

  2008年6月,我去四川绵阳考察受灾的社区,希望为重建提供帮助。虽然我来自自然灾害多发的孟加拉国,但当我到达四川灾区时,仍惊讶于灾害造成的巨大损伤。此后,我接连去过四川5次,最近的一次是今年1月,去看了北川新城。不到3年时间,一个新的县城从无到有,一个个家庭搬进设计精美的羌民族风格建筑物。这样重建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在四川遇到的人们:他们用勇气、精神和力量重建更美好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还有应对大规模灾害的国际合作和民间社会参与的开放性。这是第一次有国际救援队在中国参加的救灾行动。此外,通过联合国这个平台,我们向世界呼吁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支持中国的救灾和重建。

  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四川经验记录在案

  记者:最近地震频发,仅从亚洲看来,就有日本、缅甸等地发生地震,您认为四川经验有哪些可以应用于这些地方的救灾和重建工作?

  南书毕:同样的灾难并不一定会造成同样的破坏,关键还是看应对能力。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要从灾害中去汲取经验和教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记录在案,并与国际社会共同积累和分享。

  近三年来,UNDP与四川人民一起并肩工作,我们观察到和记录下了许多在四川抗震救灾和科学重建中的做法和经验,其中包括:

  一是高效的组织应对。由政府主导的救灾和救济工作非常高效。我们了解到,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就向灾区派遣军事和民事专业救援队伍17万人。在震后50天内,就向灾区派出近14万名医务工作者以拯救生命和防止疫情发生。同时,成千上万吨的物资被募集和分发到灾区,道路、通讯和电力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恢复。

  二是广泛的社会参与。汶川特大地震中,国内外现金和实物捐赠总值达到近600亿元人民币。百万余名志愿者赶赴灾区协助救援和重建。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救灾和重建。

  三是强大的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对口援建。据我所知北川就是由山东对口援建的。除此之外,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省市也加入援助四川的队伍中。这是一个创新的机制。它为尽快恢复重建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政府坚定的承诺和领导。这种机制也给了我们启示,也许今后也将运用到国际社会,比如灾难发生后,一个国家对口援建受灾国的一个受灾地。

  四是将灾后重建与扶贫结合在一起。汶川地震发生后,UNDP有幸参与了20余个受灾贫困地区的早期恢复规划和重建,之后国务院扶贫办将此项目扩大到100个贫困村。我们还高兴地得知,国务院扶贫办计划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下一阶段的整体扶贫战略,这将是另一个创举。

  五是在整个重建中融入了减灾理念。很多地方在重建之前,都进行了详尽的地质风险测评和检查。我们看到很多农房在重建中运用了新的技术和材料,抗震设防标准比震前提高很多。UNDP项目所支持的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马口村也被民政部门认定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成为少数获得此项荣誉的农村社区之一。

  3

  四川救灾减灾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记者:您认为,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有哪些特征?

  南书毕:一大特征是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联合国的角度来看,积极的社会参与是救灾和减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中国政府是很强大的政府,同时中国的救灾和减灾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志愿者协会、企业和行业协会等都参与救灾。他们各自的影响不同,作用也不同。

  首先,社会组织一般由当地人组成,他们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在行动时能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条件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其次,政府的很多项目在具体实施时也要依靠当地社会组织,以便降低风险和形成合力。再次,有了社会组织的参与,灾害应对的成本能够显著降低,并进行更好的动员。最后,地方和社区的参与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灾害风险意识和加强当地救灾减灾的能力。

  成都的社会组织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部分区县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们也期待着看到更多的实质性的法规和政策出台,使救灾减灾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4

  联合国将加大与四川合作力度

  记者:很感谢联合国在近3年来给予四川人民的帮助,能否透露在未来的几年中联合国与四川的合作重点和方向?

  南书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各级政府之间有着30多年富有成效的合作,这一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未来5年内,我们将继续在扶贫、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治理上展开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在灾害风险管理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建设,加大防灾减灾的公众教育和宣传力度,并通过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创新性试点合作,促进将降低灾害风险的做法有效地融入更广泛的发展议程中。

  今年,UNDP也将积极加大与四川的合作力度,包括参与西博会。四川作为西部大省,是我们连接西部的窗口,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也正在转型之中,有很多经验可以与世界分享,比如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领域。通过商务部与四川省商务厅,我们已经在诸多发展领域开展了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四川大学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合作,希望能在下一阶段继续巩固和发展。

  目前,UNDP在四川有13个项目还在实施,13个项目已经完工。这些项目涵盖的领域包括建设小康和千年发展目标,女性和性别意识的提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种类。

  在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合作的基础上,UNDP将进一步推动与四川的伙伴关系,为四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人物名片

  南书毕,1954年生,孟加拉国国籍,经济学博士,精通英语、俄语。从2006年6月至今,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负责驻华代表处日常项目和运营管理,从项目立项到执行到结果评估的管理。

  此前,曾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越南代表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区域项目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东南亚和太平洋处及西亚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土库曼斯坦代表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孟加拉代表处任职。

  在华期间,他全程参与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各项援助活动。

  采访手记

  南书毕的四川情

  南书毕,1992年加入联合国工作,先后在越南、土库曼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工作。中国是他除自己祖国孟加拉国外,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在华工作期间,他来四川9次,与四川有着很深的感情。

  第一次来四川,他就被都江堰水利工程所震撼。“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南书毕先后5次来到四川,见证和参与了四川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马口村是联合国扶贫计划中的重点村。“我至今还记得孩子们送给我的花,那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美的花朵。”那些花采自马口村的田间地头。“当时天下着雨,路很泥泞。我完全没想到这几个小学生会去采花送给我们。”南书毕牵挂着马口村的一草一木。

  地震使马口村近1/3人口返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启动参与式重建,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下,马口村于2008年6月通过召开全村村民大会,投票选出了村民需求最迫切的项目作为先行启动项目。“当时我们本打算协助农房重建,不过村里人提出有几户孤寡老人很困难,能不能帮助他们造一所爱心民居。这个提议经大家讨论过后,最后被建设部批准。村民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力量,是很让人欣慰的场景。”南书毕说。

  记者要回四川了,南书毕希望记者给四川人民捎去问候:“这次灾害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力量,希望大家保持彼此的信任和爱,把这种爱永留心底!” (记者 刘星)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芮益芳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