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第十一届台商论坛  >   新闻报道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3+2”产业发展综述

2016年10月14日 10:21:26  来源:淮安日报
字号:    

  金秋收获季,硕果挂桂头。

  放眼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松机器人系列项目来了,另有30个超千万美元或亿元以上项目也都化作园区产业新鲜血液;林达智思城市矿产等22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臻鼎科技、博德专用汽车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为园区产业发展带来强大助力;膳魔师、江兴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技改项目陆续实施,扩产能提效益,为园区产业发展输送不竭动力。

  近年来,该区坚持“做大产业龙头、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门类、彰显产业特色”理念,加快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突破新兴产业,彰显产业特色,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3+2”现代产业加速集聚。仅今年上半年,开发区IT、盐化工、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实现365.71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84.5%。不难看出,蜕去单一工业集中区的稚嫩,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建成粗具规模的工业新城,并向着现代化的都市产业园区迈进。

  助力 推动产业再突破

  膳魔师(江苏)家庭制品有限公司近期“双喜临门”:部分“机器换人”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增资2500万美元新建的4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开工在即。“明年全面建成投产后,膳魔师将夯实世界第一保温容器生产厂商地位。”膳魔师江苏公司总务副理李庆说。

  项目设备升级、增资扩产如此顺利,得益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几乎“承包”了项目前期立项、方案、环评等报批手续,为项目建设踩足了“油门”。

  新常态下,如何让政务服务软环境成为产业发展的最佳助力?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政务服务,努力打造“阳光透明、便捷畅通、优质高效”品牌,对项目建设逆势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创新提效能,“一加一减”让办事更“简”。“就差部分股东在公证等法律文书上签字盖章了,可寄到台湾签字盖章再寄回来,至少需要7天!”一份材料“挡路”的犯难事,让顶碁运动用品(淮安)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宏达遇上了。可正在发愁时,他又收到了“惊喜”: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其开通“承诺式”容缺预审绿色通道,只要顶碁公司承诺在规定期限内补齐材料,可以提供材料扫描件进入下一步审批环节。“容缺预审免去了‘多次跑,重复跑’的麻烦,在淮安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周宏达日前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开发区全面开展“三集中三到位”,积极建立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全区原有的行政许可各类项目232项核减为183项,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但如何进一步创新政务服务,助推项目加快实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简’,必须做好‘加减法’,同步实现权力的‘减法’和服务的‘加法’。”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朱峰介绍说,除了“容缺预审、“窗口无否决权”外,开发区从去年起又对项目建设中土地勘测定界、宗地图测量、图纸审查、白蚁防治等多项费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财政包干支付,既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又降低了办事缴费的时间、人力成本,加快推进了项目的建设。

  向服务要效益,打造全过程保姆式帮办品牌。今年1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加强项目招引帮办服务工作意见》出台,明确提出项目招商引资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和企业发展阶段的帮办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通过这个《意见》,要在开发区全面打造全过程、保姆式帮办服务品牌,做到向帮办服务要效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青介绍,《意见》还对领导责任、帮扶机制、项目督查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15年1月,总投资10亿美元的臻鼎科技挠性印刷线路板项目在开发区破土动工,8个月时间2栋超26万平方米的厂房封顶,年底前设备进场,今年1月开始试产,本月进入量产阶段,当年实现完成投资3.9亿美元。“如果没有开发区全程帮办,一路绿灯,现在厂房建没建好都难说。”该项目负责人范振坤协理连连称赞开发区的服务。

  严督查求实效,试水“互联网+督查”新模式。打开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服务效能督查管理系统,点击“新地物流淮安电子商务物流园”项目,只见“公司注册、土地挂牌、交付净地”等环节全部亮起绿灯,只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环节亮着蓝灯。该管理系统是开发区试水“互联网+督查”新模式的主要载体。当某个项目的某个环节在规定时限完成时,“绿灯”亮起;当某个环节在完成时限的48小时前,系统自动亮“黄灯”预警提示;如果某个环节在规定时限未办结,此时“红灯”亮起。“对亮红灯的,开发区效能督查部门就将介入调查,倒查责任,根据情况给予通报等处理,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企业损失的,还将给予组织处理。”开发区纪工委书记何栩说,为了让这套系统发挥更大作用,开发区配套建立了现场督查、评议反馈、通报问责“三项制度”,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引领 抢占产业制高点

  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膳魔师、和兴汽车、东威五金等企业的智能车间建设在内的9个技改项目陆续开展。其中,膳魔师引进了3000余万元机械手臂,目前已投入试生产,预计全年将提高产能20%,大大提升了开发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总投资5200万元的热电厂锅炉排放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后企业将直接达到国家最新超低排放标准。

  今年上半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8.22亿元,是2010年同期的5.1倍,占工业产值比重的64.8%。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达到5.96亿元,是2010年同期的2.4倍,占GDP比重达到3.82%,较2010年提高了0.85个百分点。新批高企总数占全市新批总量的三成以上,连续三年保持了10户以上的高速增长,在全市高新企业数量占比达到1/3。在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企业、产业乃至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今天,无论从总产值还是从企业、产品层面评估,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方面交出的这一组数据格外引人瞩目,令人赞叹。

  新常态下,开发区如何实现新常态下新跨越,转型升级同步“上水平”?“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加速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毅指出,开发区处在产业集聚、特色化、高端化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改革思维突破瓶颈制约,靠创新路径加快转型提质,切实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增创竞争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企业、产业的转型、提质和升级。

  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推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跨越为目标,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奖励办法》,设立企业加快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对规模企业培植、科技创新、名牌名标创建等方面的奖励;出台了《2011年工业经济目标考核办法》,设立工业经济贡献单位、列统企业培植、科技创新等专门奖项;出台了《关于开展创新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等相关扶持优惠政策措施文件着力增强园区吸附力,从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上强化了科技创新的战略主体地位。为更好地促进台资转型升级,市政府也连连推出助力之举。近年来,淮安市不仅把高教园“搬进”了开发区,创造了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而且引进了中科院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研发团队,推动企业和院校“本地化对接”,为台资集聚转型提供一流的人力要素保障和智力支持。

  如今,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看到,不管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或是纺织、化纤、食品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控制、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创新的因子犹如一剂强烈的催化剂得到普遍注入,并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化学反应,剌激了产业的发展。“目前,仅淮安软件园入园企业就逾300家,成为全区企业发展新引擎,成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升级、创新发展的重镇之一。”面对未来发展,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毅充满自信。

  聚才 产业集聚势正足

  今年初,江苏敏安汽车研究院落成暨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签约仪式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作为江苏敏安电动汽车下设的整车研发机构,江苏敏安汽车研究院于2015年10月份建设完成,具备整车研发、试制、测试和小批量生产能力。4月,敏安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一期5万辆年产能四大工艺生产线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25亿元的整车生产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具1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作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3+2”产业中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随着总投资10.5亿美元的敏实集团落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在开发区加速形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开发区新常态下快速发展的“加速器”。而江苏敏安汽车研究院的落成,无疑为该园区产业发展再添一张靓丽名片。

  “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招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正是这种独辟蹊径的招商策略,让开发区“3+2”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依托园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立足“3+2”产业定位,近年来,开发区坚持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实施产业招商,加速推进产业集聚。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招引总投资10亿美元的臻鼎科技、总投资6亿美元的立升科技、总投资4.2亿美元的敏安电动汽车等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以及富士康智能电视、京永自行车等终端型项目,行业内有重大影响的实联长宜、晟德大药厂、江兴汽车、环球自行车等一大批外资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共新批外资项目173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仅2015年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63亿美元,占全市比重保持在30%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外资实际到账21.41亿美元,其中台资15亿美元左右,获批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突破年”。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如何创新突破?2016年伊始,该区对招商局、外资局两大专业招商局进行优化重组,采取局长聘任组长,组长聘任组员形式,共组建智能装备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生命健康等产业,长三角、欧美日韩、珠三角、台湾等区域的12个招商小组。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毅在两大专业招商局优化重组动员会上说:“优化重组,对招商队伍来说是‘选优配强、精选队伍’的重要体现;对招商人才来说是‘提供舞台、展示才干’的重要机遇;对招商工作来说是‘松绑减负、专精专注’的重要举措。”

  围绕产业招商,他们还专门邀请著名的产业研究专家董锡健教授就新常态下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举办专题讲座。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光电产业、互联网及汽车电子应用等相关专题赴台湾、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在上下游配套上拓展延伸,分类梳理建链、补链、强链等关键环节和目标客户,着力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高端项目、特色项目,力求形成产业集聚的“葡萄串”效应。据统计,该区今年新引进内外资项目共计44个,其中超千万美元或亿元以上项目30个,“3+2”特色产业链项目18个、占比41%。(杭卫东 唐筱葳 王金 陈春晓 朱益川)

[责任编辑:田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