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喜欢吃台湾菜,却不知道每次必点的几道菜里都充满了人情和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喜宴中的菜尾
图片来自网络。
对许多台湾人来说,菜尾是儿时记忆。台湾人早期在自己庭院或附近巷口空地办完喜宴后,会将宾客未用完的剩菜加热而成大杂烩,这种大杂烩就被叫做菜尾。
早年物资缺乏,吃不完的好料绝对不能浪费,办桌业者会将剩菜全倒在同一大锅里,再分给赴宴者带回家加热,足够一家人慢慢享用好几餐。菜尾体现出台湾人惜物重感情的人情味,从而形成特殊的“菜尾文化”。
屏东外海的小琉球有特殊的“菜尾文化”。每当新人结婚前,男方必须煮大锅菜宴请亲朋,虽名为菜尾,却采用新鲜食材,由街坊婆婆妈妈现场烹煮,内容包括猪肉、白菜、扁鱼、香菇、笋丝、鱼板、丸子、木耳、金针等,份量愈多表示男方愈大方。
这种特色美食很像“大杂烩”,男女结婚前,男方必须在迎娶前一、两天煮好菜尾,并分送给亲戚朋友与街坊邻居,份量少说百斤,有时达千斤以上。
尽管名称是菜尾,却非旧年的剩菜残羹,而是结合多种新鲜食材,现煮现吃的传统美食。现在我们去一些地道的台湾菜馆,就会发现菜单上有一道菜叫菜尾,除了传统食材,有的店铺还会加入各种海鲜,味道甚好。
与祭祀相关的客家小炒
图片来自网络。
客家小炒是台湾的客家女人所发明。英国人爱德尔在《客家人种志略》中断言: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典型……客家民族,是牛奶上的奶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
这菜肴关系着祭祀。客家人祭拜神明准备的“三牲”,大抵是炸过的鸡、猪肉和干鱿鱼,宴请的神明既多,准备的食材就不能寒酸。客家妇女遂将祭拜后吃剩的猪肉切丝,鱿鱼泡软后也切丝,加上自家种的青葱,添入酱油,快火爆炒成咸香下饭的美食。
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祭祀牲礼可粗分为生食、熟食,供奉生食便是关系疏远,熟食则代表关系较熟。据此,客家小炒的前身带着亲切的意思。
这是一道很亲切的家常菜,台湾的客家餐馆都吃得到。客家人自然不会把自家这道专属的菜肴叫“客家小炒”,而且南北称谓不同,南部客家人称“炒鱿鱼”,北部客家人则唤“炒肉”或“小炒”,自然以猪肉为主角。后来客家小炒逐渐演变,各家饭店根据口味选择性地添加豆腐干、芹菜、辣椒、蒜苗、九层塔、虾米等,展现不同的风貌。
台湾客家菜开始受重视是在80年代之后,特别到了选举时,台湾的政治人物纷纷说自己是客家人,喜欢吃客家菜,以博得客家群体的支持。
穷人家的三杯鸡
图片来自网络。
台湾名菜三杯鸡是台湾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有句话叫“不会做三杯鸡的不是正宗台菜馆”,足见三杯鸡在台菜中的地位。
关于三杯鸡的来源,有一个温馨的传说。台湾以前很穷,穷人家的妈妈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唯一能用的就是家里养的老母鸡。台湾以前有一个穷妈妈,杀了家里的老母鸡招待客人,因为怕不够香,采来家里院子长的一种叫做“九层塔”的香草做作料,再加进生姜、大蒜、辣椒等调料、放入锅中焖烧。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女性,又要烧菜又要招呼客人,所以鸡肉很快就烧干了,但没有想到居然更香浓、更好吃,这就是三杯鸡。
三杯鸡的名字其实因为它的调料,现在普遍认为是“一杯酱油、一杯麻油、一杯料酒”,但据说古时三杯鸡并不是这样。传统的做法是一杯酱油、一杯麻油和一杯糖,然后加上姜、九层塔作为调料。
三杯鸡的鸡肉非常入味,干锅的鸡肉口感爽而韧实,调料的混合香气在鸡块中向鼻腔延伸,朴实的做法和味觉体验总能让人回想起曾经的时代。(孙楠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