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工厂
台湾晶圆半导体代工龙头台积电日前向台当局提出申请,将赴大陆南京市设立12吋晶圆厂,初步投资额30亿美元。这一步有亡羊补牢的意味,因为早在一年前,台积电最大的竞争对手韩国三星已经在西安投资了300亿美元。商场如战场,最讲兵贵神速,台积电为何姗姗来迟?
时间已晚 不得不去
岛内讨论台积电登陆设厂,很容易用到两个负面词汇,“产业出走”和“技术外流”。
半导体产业是台湾第一主力产业,占岛内产业生产总值12.16%、出口总值的23.36%,其地位之重要自不待言。而台积电的晶圆技术独步全球,其代工的苹果手机续航能力据称远超三星代工,成了近日被热炒的话题。
在蓝绿“爱台湾”的政治比赛中,不仅绿营反对产业出走,国民党当局也强调产业和技术“根留台湾”。所以,台当局过去在处理半导体企业赴大陆投资案时态度保守,宁可错杀不愿错放,有媒体称之为“科技戒严”。
台湾的半导体大企业奇美、友达当年都曾想去大陆,但当局设下重重关卡,不准前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台积电投资大陆脚步审慎,除了2002年在上海投资外,鲜有动作。
2014年6月,大陆推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规划到2020年时40%的半导体核心基础零组件必须由本土生产;到2025年,自产晶片比率则要达到70%。这项计划的推出,吸引英特尔、三星、高通等国际大厂纷纷到大陆投资。
相比这些竞争对手,台积电的动作慢了整整一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日前表示,即使现在去也已经晚三星一年,但再不登陆,未来恐将毫无竞争力,实在是时间已晚,不得不去。
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林伯丰表示,台积电是为配合台当局政策而较晚赴大陆投资的“模范”企业,不过为了本身生存、发展和适应全球化的必要,到大陆投资是必然趋势。
大陆在“拉” 台湾在“推”
台积电的“无奈”登陆,折射出两岸投资环境的变迁。有岛内媒体评论说,台积电受到了一推一拉两股力的作用。大陆产业政策的“拉力”,让大陆半导体产业链已经成形;而台湾投资环境恶化,已成为一股“推力”,让企业不得不采取分散风险的投资策略。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当前成长有限,而大陆半导体市场需求则自2011年起持续扩张,到2014年底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估,至2017年,每年的成长率都可超过10%,显示大陆将是全球3C和智能手机产品的制造基地,也是快速成长的消费市场,自然吸引全球主要半导体业者积极进入。
台积电过去的投资重心都在台湾,但其在大陆市场的营收近些年却持续增长。张忠谋曾说,10年前,台积电来自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几乎是零,但去年已占台积电营收的6%,2015年预估会达8%,已超过日本,成为贡献台积电营收的第三大市场,排行仅在美国与台湾之后。
另一方面,台湾的投资环境却长期无法改善。11月底,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赴台积电中科厂参访时,张忠谋就当面提出,限电与环保是台湾投资环境的两大隐忧,其中因为供电吃紧,预估2017年台湾就可能面临限电危机,这对半导体业的冲击巨大;此外,台积电筹建中科15厂时,在环评过程中曾出现波折,虽然后来通过环评,但至今仍面临环保团体的抗议。
台湾《经济日报》社论认为,张忠谋提出的这两大隐忧,不仅是台湾半导体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台湾目前许多重大投资案的共同顾虑。而且,台湾投资环境的问题不止这两项,从行政效率不彰、法令落后、劳动力不足、政治挂帅及重大政策经常转弯等,也都让本地或外商企业诟病已久。
未雨绸缪 用脚投票?
台积电登陆设厂,是否真会导致技术外流?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由于台当局对半导体业大陆投资的审查规定,要求其投资制作技术须落后该公司在台湾制程技术1个世代以上,所以应该并无风险。照台积电先前公告,2016年在岛内可做到10纳米量产,而根据外资机构的预估,大陆企业到2018年才能做到16纳米量产,而届时台积电台湾厂制程将顺利转入7纳米。再加上台积电此次登陆设厂是独资,本身又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谓拥有多重保险。
对台积电此次登陆,台湾蓝绿政党似乎已有“不能再挡”的共识。当局“经济部”官员的表态是“确实符合发展趋势”,“对台湾影响不大”;连民进党也几乎没有批评之声,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只说“应审慎”,民进党“立委”黄伟哲与前“立委”林浊水等人则说,希望“不只锁定中国大陆”或“不一定要到中国大陆投资”。
“大选”在即,蓝绿显然都意识到了,此时再给台积电使绊子,等于跟选票过不去。中央日报网路版则断言,台积电此时抢滩大陆,恐怕是未雨绸缪,以防民进党如果执政后一切生变,这是企业在“用脚投票”。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