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4日刊登文章《我与“台北爷”的十二载友情》,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自己和一位台北朋友12年的交往情谊,但两人从未见面。作者写道,“在网络新时代的芸芸众生里,彼此偶遇相惜,可谓人世间得一知己足矣!”
文章摘编如下:
我与“台北爷”当网友十二年多了,初识那时,当值夜班编辑的我正在等稿,闲着没事上网,到聊天室里练习英语口语。也许是因为他的英文水平极好且有着深厚的国学根柢,不时冒出几句唐诗宋词,而且用得适到好处,大家都与他“搭讪”。
他很快记住我这位来自孙中山故乡的网友,但我只知道他来自台湾,是北大的法学博士,在北京当律师,而他也只知道我在当记者。我们一直用昵称相互称呼,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名,但是一份真挚的友情并不在乎是否见面,也不在乎空间距离的远近。
勤奋博学亦师亦友
他擅长外商投资和知识产权法方面的案件,找他咨询求助的人很多,工作忙时多日不上网。一上线,我们忙完工作后就闲聊一会。谈的话题很广,天马行空,什么都聊。
最初几个月聊天时,他常坚持用英语聊,我常常用蹩脚的英语来地应答,复杂的句子,我则先行用软件译好再贴到对话窗。
大约半年后,我们已然无话不说,“我可以聊十分钟”,每次聊天前他都会告诉我时间,很少超过半小时。我曾告诉过他我的真名,但并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也抗议过“这不公平”。起初问过他几次,一直被他婉拒,我就不再追问。
又几个月后,他突然给了我一个提示:“我前些时上过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我一查就猜到了他是谁。都知道了真名后,我们依然用网名称呼对方。
台北爷给人的印象是勤奋、博学而又很有生活情趣,经常像兄长一样地鼓励我,从事“记者”这个行当,什么都要懂一些。不管有多忙,他每天必读书。最初相识时,他已从北大法学博士毕业,业余修读北大的中文课程。
他经常给我出一些“考题”:或从诸子百家里挑出几句很富哲理的话,让我猜出处;或出一句古诗让我填下句,或者给我出一些斯坦福、哈佛大学出的一些有趣的考研、考博题让我限时作答。他说,学习知识永远都不要嫌晚,美国五十多岁还读博的大有人在。
他给我出过的题我都认真思考过,也记得住答案,我也常常拿那些题来考亲友,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工作之余,我也报读过一些很实用的专业课程。
台北爷是一个善良、儒雅而又嫉恶如仇的人。他参与台湾慈济,经常与会员们一起默默行善。总是温文尔雅,从不讲粗话,对人也从没有过分要求,曾经专程到西安去参加一个身着汉服、诵读国学经典祭拜孔子的大型活动;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对一些自私自利的小人,他又有点像个“愤青”,一点也不给人留情面。
多次机会失之交臂
其实,这十二年来,我们是有几次机会可以见面的,但都被我有意地“错过”了,我的本意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也是我与任何异性交往的底线。如果见一次就不再来往,那我宁可一辈子不见面,永远拥有一份纯真友情。
五年前的寒假,我带报社的“小记者”去游京城名校,本来可以在出发之前告知一声,但我直到离京后才告知他我到过北京,理由是“孩子们太多,安全责任重大,抽不开身”,我心里明白这只是借口。
三年前我大女儿高考那年,参加北大自主招生复试,我们住进了北大芍园宾馆,孩子结束面试的那天晚上,我用房间电话打给他,当时并没有留下我的手机号,第二天,我们临时决定参加首都高校一日游,没想到那天他亲自驾车到北大校园去找我们,到宾馆守候好半天,也没能找到我。
当晚,我们回到宾馆后,才接到电话说他来找过我们,但因早已订好次日一早离开的机票,又错过一次见面机会。台北爷略带遗憾地发了条短信:“可惜了这次,没见到本尊,也没见到分身,下次补课!”登机前,我又收到了他的祝福短信。
对晚辈常多加勉励
当年女儿与北大失之交臂,得知情况后,他发短信来鼓励女儿要有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精神,要敢于追求卓越。他像一位多年的世交长辈叮嘱晚辈一样,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你女儿没能成为我的校友,有点遗憾。不管她上哪所高校,只要她来北京,我都会尽地主之谊的多加关心。”
后来,女儿考上京城一间学校,我向亲朋好友群发了报喜短信,台北爷连发数条短信恭喜和勉励,他对孩子和我的鼓励,也总是站得很高很远,令人振奋。
近年来,我们的话题时常聊到家庭教育、聊到孩子,也聊世间百态。有段时间,他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有点逆反,他向我“请教”有什么招管用,我教他“向孩子示弱”,他一试果然奏效。遇到困惑时, 我也偶尔向他发一下“牢骚”,而他总是开导我、教育我要看淡一些事,虽然他自己常常言辞激烈地针砭时弊。
这些年“台北爷”从台北到北京读书、工作,我从湖北到广东工作。他娶了一位湖北老婆,把家安到北京,我嫁了一位广东老公。有时,他到珠海、澳门或者到广西办事,都给我打个电话说一声:“我到你们那里来了,顺便问候你一下”。
我了解他一家人在京的生活情况,他家一有什么喜事,他妻子都会在网上“直播”,每一件喜事都会被她以“超强组照”的形式发布,让亲朋好友看个够,我常被她记载的真挚气氛所感染。
尽管大家都忙,我和孩子还是会经常收到他的短信和私信。我时常向他分享我孩子的在校表现,与他分享孩子的进步。“你教养的孩子很独立,知道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我四周有类似优秀的孩子都可以让他们互相认识和学习。”有次他们北大的几位“老博士”到高校讲座,他让我通知女儿去听他们的励志讲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近年,“台北爷”依旧关注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也常常关注有关他的新闻和他们家的喜事,一有喜事和人生感悟他都乐意拿来分享。今年,他十七岁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到美国高中,女儿也将跟随着哥哥脚步赴美求学。他说:“我虽然非常舍不得,但也不得不让她飞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之间既远又近,多年来,我们从没见面,但我们一直互相尊重,互相打气。虽然都在慢慢变老,但心态仍然年轻。在网络新时代的芸芸众生里,彼此偶遇相惜,可谓人世间得一知己足矣!(陆梅/广东)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