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稿湾《旺报》16日刊载投文章,作者称,在实际生活中,台湾人都能普遍、自觉地遵守“规则”,并成为日常的习惯。但是这种“强制力”或“驱动力”,是来自哪里?作者对此进行了探寻。他说无所不在的“检举达人”,让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不得不变得收敛很多。
文章摘编如下:
一次,我和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小朱,一起从他舅舅开的车上下来,准备坐捷运(地铁)去其它地方。小伙子在他舅舅家待了一下午,没抽一支烟。但 一离开他舅舅,就急不可耐地大口大口抽起烟来。天下着雨,我们已走到捷运站的站亭下,但他就是不进去,一定要在空旷处淋着雨先将烟抽完。
在舅舅家不抽烟,他说是因为舅舅和家人管得严,不让在家抽,这很好理解。但为何不能走到捷运站亭下一边躲雨一边抽?他说:不行!只要有屋顶的地方,就不能抽烟,到里面抽烟会被罚款。我说:夜晚天这么黑,谁看得到你啊,你就在站亭的屋檐底下抽,至少可以不淋雨嘛!他笑着连连摆手,怎么也不肯进去。
我仔细想,心头一惊。是啊,来台湾这么久,确实没见过有人在餐厅、商场、酒店、便利店、汽车站、捷运站这些公共场所抽过烟。这是为啥?
小伙子向我解释,我又回头查了很多资料,才知道,根据台湾的“烟害防制法”,公共场所,以及3人以上共享的室内工作场所──差不多真的只要有屋顶的地方,除吸烟室外,就一律不准吸烟;甚至一些户外公共空间,例如有儿童、老人活动的社区公园,大专院校,体育场和游泳池,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即使不是在室内是在天空下,吸烟也是违法的。
小朱苦笑著说,台北街头到处是摄像头和监控探头,还有无处不在的“爱管闲事”的民众,只要拍下你在不该吸烟的地方吸烟,你就等着交罚款吧。──原来他有“前车之鉴”,曾被“抓过现行”。
禁烟法规的执行者是卫生部门的卫生稽查人员。根据小朱的“体验”,如果拒不配合执法和出示身份证件,员警就会出现,并被强制带到相关场所查明身份,“验明正身”,处罚会更严重。
明确、细致、处罚力度极强的法律法规,严格而可操作性强的执法手段,保证了公共场所和可能影响他人健康的工作场所不吸烟,这样的文明行为大行其道。
但像公共交通工具上排队、或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等,纯属道德层面的文明行为,不可能以法律法规对每个人作出强制性的规定。而实际生活中,台湾人都能普遍、自觉地遵守这种“规则”,并成为日常的习惯。其“强制力”或“驱动力”,来自哪里?
台湾朋友说,在他印象中,20多年前,台湾人也不是现在这样,坐车也会争先恐后,也会有人不让座。但是,悄悄的,一切都慢慢改变了。
促成这些改变的动因有很多。但其中当局的引导和“文明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很重要的。
台湾并无类似“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不过,他们在精神文明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却细致有加。比如,在捷运站等车,每个捷运列车车厢停靠处门外的地板上,都用白线划上了应该排几列队、排队朝向哪个方向。在公共场所打电话,抬头就会看到提示:打手机请轻声细语,长话短说,简讯传送。细致若此,每个受过教育的乘客都没法不按此践行。
捷运车厢内的“博爱座”,以前座椅是粉红色的,但台当局体察民情,了解到粉红这种浅色不易让人觉察,有时乘客可能没注意到,不小心占了博爱座。于是,捷运公司不惜资金,将博爱座全部改换成能让人更容易注意到的深蓝色,配合在各种场合的宣传引导,“让博爱座充满车厢的每一个角落”开始深入人心。
许必旺说,当有这种文明习惯的人多了,形成了氛围,不文明、没公德的行为就会受到鄙视,就会减少。“大家都盯着你,你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京站时尚广场门外的市民大道人行道上,我曾亲眼见到一个细节:一群年轻人在吸烟,其中一小伙子的烟头不慎被另一人打掉在地上。小伙子立即捡起烟头,掐灭后走到十几步开外,扔到一个垃圾桶里。
台湾的法律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共同监督违法,对检举人士给予高额检举奖金。这种奖励制度,还养活了一批“检举达人”。有的“检举达人”个人一年所获得的最高检举奖金竟然高达上百万元台币。
无所不在的“检举达人”,让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不得不变得收敛很多。某种程度上,这似乎也是让人们变得“规矩”、文明的一个原因。(黎勇/深圳《晶报》驻台记者)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