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朱卫东接受记者年终专访时指出,2013年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势头,呈现三个突破和四个趋势。
突破一:以“习吴会”为标志,国共两党在认同维护“一中框架”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这是中共新领导班子上任后,首度透过国共平台安排的具有“两岸高层对话性质”的会面,吴此行获得了马英九的委托与授权,台湾方面首次对大陆提出的“一中框架”作出积极回应。吴表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此后,马英九又在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茶会上提出“不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新三不政策”。
朱卫东认为,台湾方面的明确态度显示,国共两党在认同维护“一中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已达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表明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两岸关系一年来的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关键动力。经验表明,两岸政治互信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克服干扰、抵御风险,越有利于扩大共识、解决问题。吴伯雄的积极表述显示,“一中框架”的概念正在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引擎和正能量。
突破二:以“张王会”为标志,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在建立直接沟通联系机制、负责人互访等方面达成共识,取得了突破。
10月6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台湾方面大陆事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在“习萧会”后进行简短寒暄,双方同意建立直接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实现互访。“张王会”写下了六十年来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直接会面的历史新页,标志着两岸在推动政治对话商谈进程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朱卫东表示,当今两岸关系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广度和深度,客观上需要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直接联系,进行更高层次、更有效率的协作。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符合“一中原则”的精神和“一中框架”的范畴,也顺应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它与两会制度化协商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从长远看,在“一中框架”下,建立和完善两岸事务中实务部门公权力的合作机制是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突破三:以首届两岸和平论坛为标志,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在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
朱卫东指出,随着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各界对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加一致,既然这些疑难杂症起着消极阻碍作用,不能回避也难以搁置,那么不妨通过民间政治对话的方式先行一步,这是破解难题行之有效的路径。
2013年,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频率和力度明显增大,双方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库机构频繁召开多种形式的公开和闭门研讨会,10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则取得了新突破。与过去不同,此次论坛是第一次由红蓝绿背景的单位机构共同主办而不是个人名义参加,论坛集中讨论两岸政治关系、两岸涉外事务、两岸安全互信、两岸和平框架四个固定议题,并进行机制化运作,形成纪要,邀请两岸学者组成课题小组共同研究,还将在两岸轮流举办,从而为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朱卫东表示,这三个突破是2013年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最大的亮点,也为2014年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2013年两岸关系发展还呈现四个值得重视的趋势。
一是大陆因素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大陆自身的改革发展和对台新举措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向前迈进的强大动力。而岛内因素,由于马英九当局深陷执政困境,加之民进党的阻挠和民众的疑虑,台湾方面在推动两岸关系上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积极主动的作为不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二是两岸关系发展与外部因素的互动较以往更为复杂深刻。“习奥会”达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识和美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美日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联手抗中,以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等外部因素的复杂变化,与大陆的对台政策和台湾的的两岸政策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必须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
三是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面临的调整压力越来越大,“台独”日趋没落。2013年民进党出于各种压力和考虑被迫摆出了欲调整两岸政策的姿态,但由于该党的“台独”本性和苏贞昌、蔡英文的权谋算计,以及“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绑架,民进党原本期望露一手,但最终还是露了马脚。在实际作为上,民进党从反服务贸易协议、倡议建立所谓“民主联盟”对抗大陆,到联合美日抨击大陆在东海划定防空识别区,都进一步坐实了该党仍然在奉行“逢中必反”的路线,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更加剧了外界对民进党的不信任感。民进党幻想找到一种“民众可接受又与国民党能区隔、大陆能忍受、国际能放心”的政策,在实际运作中根本不存在。民进党的困境显示,“台独”路线已越来越难以为继,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四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内驱力日益增强。过去5年两岸关系历史性转折所带来的巨大的“和平红利”和“经济红利”,使得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和惯性,赞同两岸和平发展、合作双赢的民意正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
对于多方热议的“习马会”,朱卫东表示,理论上讲,两岸领导人见面互访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本身既是两岸政治互信和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标志,也是新的发展起点。
至于2014年“习马会”有无可能实现,朱卫东认为,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去观察:
客观上:一些诸如身份名义、会面议题和会晤成果等难题需要解决,特别是身份问题。身份头衔称谓本身就折射出两岸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只有双方政治互信达到一定高度时才容易解决。而马英九此前多次强调要以特定的身份会面,这种在实际上会造成“两个中国”形象的做法当然不可能实现。一旦能够解决好身份名义问题,其他诸如地点、时机、内容和成果等都属于相对容易解决的技术性问题。
主观上:还有马英九的意愿和意志问题。马是国民党主席,“习马会”可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身份会面,但是台湾方面顾虑太多。首先马在追求个人历史定位方面,是否有意愿在余下2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实现“习马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青史留名?其次马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意志排除干扰,顺应趋势,通过“习马会”发展两岸关系为国民党继续执政创造条件?
这些主客观的制约因素与困难都需要逐步克服。朱卫东强调,要创造“习马会”的条件,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更需要智慧。只要互信够、意愿强,总能找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哲学家卢卡奇说过,“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奇特结合”。他个人非常期待“习马会”的场景能够早日到来。
展望2014年,朱卫东指出,尽管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会受到马英九当局执政状况不佳、民进党牵制干扰,特别是“七合一选举”的影响,但是总体看,两岸关系仍然会在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中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国共两党高层平台机制会继续发挥指南针的作用;国台办和台湾方面大陆事务部门负责人互访将得以实现,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会稳步有序地推进;两会商谈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争端解决机制和货物贸易协议商谈方面取得进展;两岸互设办事处有望实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也将继续拓展;两岸在加快落实服务贸易协议、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乃至启动商签两岸文教协议方面会有所进展,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记者 路梅)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晓静
原稿件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