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讯》创刊初期的几幅封面。
《文讯》封面展展出300多幅封面,反映台湾30年来的文学面貌。
最近一段时期,一本纯文学杂志的命运牵动着无数台湾文化人的心。
《文讯》,台湾重要的文学刊物,在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却面临租约即将到期,居无定所、无力维持的窘境。
无奈之下,《文讯》决定举行拍卖会,发动文艺界人士捐赠书画,拍卖筹款。
考验《文讯》影响力的时候到了。《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封德屏登高一呼,台湾文艺界纷纷响应,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人都参与进拯救《文讯》的活动,两个月内,各方捐赠的书画作品达600多件。其中不仅有于右任、溥心畲、丰子恺、林散之、台静农、董作宾、郎静山、陈立夫、楚戈等捐赠者珍藏的大家作品,还有台湾作家们自己创作的书画或手稿,如白先勇、王鼎钧、余光中、周梦蝶、洛夫、席慕蓉、林焕彰等纷纷拿出得意之作。
由于捐赠踊跃,内容丰富,主办方将分场拍卖。首场拍卖定于7月20日在华山文创园敲槌,并于之前两天举行预展。
《文讯》的一次自救行动变成了一场文化盛宴。
这家杂志社究竟有怎样的本事,能一呼百应,让台湾的作家们倾巢出动,慷慨伸出援手?
日前,在《文讯》杂志社所属纪州庵文学森林茶馆,《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封德屏向本报记者娓娓道来个中缘由和辛酸苦辣。
《文讯》原是中国国民党所属刊物
1981年,国民党文工会设立“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并筹编《文讯》,1983年7月,《文讯》顺利出刊,至今整整30年历史。
创刊后的20年间,虽然《文讯》经费由国民党支付,却始终不偏不倚,维持专业的风格,赢得广泛认同。“快速报道文艺资讯、准确评析文学表现、深层探索文化问题、生动描绘文人风貌”是其不变的编辑原则。
2003年,国民党宣布停止对所属的“三刊一报”提供经费,随即《中央日报》和包括《文讯》在内的两家杂志停刊。封德屏得知要停刊的消息后,四处求援,筹措了最低门槛200万台币,成立“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文讯》得以幸存。
《文讯》凝聚台湾文学力量
30年来,《文讯》用热情去实践它的理念,堪称台湾最具包容力的文学传播媒体,并凝聚起大批文学力量,培养了几代文学新人。台湾学者向阳认为,《文讯》的存在与延续,至少有见证台湾文坛变迁、作为台湾公共论域及坚持为台湾文学发声等三大意义。
《文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杂志本身,其30年来一直致力于台湾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积累了丰富的藏书、文艺期刊、简报、手稿、照片。出于对《文讯》的信赖,许多作家都在晚年把藏书和手稿自愿捐赠,这其中很多成为海内外孤本。目前资料库藏书约10万册。
评论家认为,经过30年辛勤耕耘,《文讯》杂志社(包括所附属的文艺资料中心)已经具备“台湾文学研究中心”之实,而杂志本身也相当于是现在的“台湾文学研究通讯”,是全球研究台湾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事业风生水起,经营勉强维持
在文学领域风生水起,影响日益壮大的同时,《文讯》的经营却捉襟见肘。为了弥补办杂志和史料库的亏空,封德屏的团队四处揽活,帮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做文案、编书、接展演。但纯文学杂志的定位和太多承担杂志义务之外的资料库建立、史料编撰、学术讨论等工作,使其一直处于勉强维持状态。
《文讯》的东家是“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由几位具代表性的文化界人物组成董事会,董事名单不可谓不响亮,但毕竟是“客卿”性质,能提供的经济支持相当有限。
30年间《文讯》搬家5次,在长荣集团所属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大楼办公。虽然长荣集团对《文讯》很慷慨,免了十年的租赁费,但十年期限还有两年就要到期,《文讯》却绝无能力支付房租。
拍卖作品质量罕见
面对无容身之所和文艺资料库断续的窘境,今年初,在基金会支持下,封德屏写了近两百封信,求助文艺界人士义拍筹款。她也没料到,会引起台湾文艺界巨大的回响,几乎一呼百应,两个月内就征集了600多件高质量的书画作品。
诗人林焕彰对记者说,“台湾文学资料收集保存,很多工作都默默在做,谁做的呢,《文讯》做的,它做了很多本该公权部门做的事。它为文学付出这么多年,我们都看在眼里,这次它有困难,文学界出来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为保证拍卖质量,计划分两期进行。除了于右任、溥心畲、丰子恺等一批市场上卖价很高的大家外,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曾肃良认为,《文讯》征集的作品中,充分彰显出台湾文学家鲜为人知的特殊书画才华与独特个性。如高阳书法的温雅含蓄,楚戈在水墨创作上纵横恣肆独树一帜,席慕蓉油画作品清新脱俗……他认为此次拍卖会将是一次收藏当代台湾著名文人书画作品与手稿的绝佳机会。
曾肃良认为,这次拍卖活动是一次文学的另类盛会,一次当代台湾文学家心境与才华的集体展览,更记录着台湾文学家对文学的热忱与支持《文讯》的珍贵友谊。(深圳特区报驻台记者 陈智军 文/图)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
原稿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