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庚医院门诊大厅的志工服务点,当班志工正在为病患解答疑问。
24日,在厦门长庚医院,施素娥像往常一样来到门诊大厅,与当班志工交流禁烟宣传的情况后,又走向下一个志工服务点。作为该院志工队的队长,“巡点”是施素娥的日常工作之一。和她一样身穿黄背心、戴着蓝口罩,温良谦恭、认真负责的近200个服务身影,也成为厦门长庚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最初的感恩
“创办志工队,是感恩之举。”施素娥退休前在台湾某医院工作,前些年随丈夫来厦门创业生活。“王永庆先生对我丈夫提携有加,全家人非常感恩,对于他创办的长庚医院,我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希望能为医院做点事、帮些忙。”由此,施素娥走上了这条志工路。
2009年5月6日,长庚医院创办一周年之际,志工服务队正式成立。起初,这支队伍只是道地的“台商太太志工队”,10名志工全部是台商太太。“大家有闲暇时间,又受台湾志工理念的影响,乐意做志愿服务。”施素娥说,由于当时人手少,大家的服务范围有限,主要做咨询和引导,对病患及家属的疑问进行解答。
“事情琐碎,可不容易做好,忙起来连吃饭的空儿都没有。”施素娥说,曾有一位病人因没带身份证无法就诊,该病人觉得医院刁难,情绪有些激动,把施素娥当作出气筒数落了一通。然而,她非但不生气、不反驳,还把病人请进办公室,用一杯清茶、几句窝心话缓解气氛,最后想出用传真接收证件复印件的对策,让病人顺利就诊。这名病人临走对施素娥好一通感谢。从此,医院大厅里也多了一台传真机。
温情的故事
“做志工带给我很多欢乐,让我怀着充满爱的心,去走未来的路。”刚加入志工队的罗子淇,在“志工留言本”上,写下这样的话,“感谢可爱的志工,你们像一抹暖阳,温暖着来往病人。”在一封感谢信里,来自漳州的蔡阿姨,道出对志工的感恩……
小小志工队,爱心在流转,奉献在接力。随着留言本上的故事一页页慢慢厚了起来,加入队伍的志工也一天天多了起来。目前,这支志工队已经发展至近200人,有台商台属,也有当地的爱心人士。
来自高雄的林芳兰在台湾做过社区志工,也有当过“志工妈妈”的经历,这让她做起医务志工轻车熟路。上周,一位妈妈抱着孩子来看病,小朋友浑身抽搐,哭得厉害,照顾孩子还要填资料、缴费和挂号,一个人难以应付。林芳兰主动上前,一边帮忙照顾孩子,一边指导填写材料,并与医生协商希望能“插队”诊治。孩子很快得到治疗,这位妈妈非常感动,隔天还捎来了一些特产表达谢意。
志工督导周贤淼,负责志工的工作安排和调度,她来此做志工已有三年多。志工队关注的不单是来就诊的病患,对一些特殊个案生活及心理关怀的理念,让她很是认同。去年,一位老人因家庭经济困难,病情无法得到长期治疗,志工队了解情况后,不但组织志工进行义卖、募捐,还向公益组织申请了资金,解决了老人就医和生活难题。
爱心的接力
“台湾医院的志工队伍一般都有一两千人,现在我们的人手还是有点紧。如果志工多了,服务还将延伸到急诊室、病房、救护车等场所设施,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加盟。”施素娥说,为了让志工队能发展壮大,除了在门诊大厅设置招募广告,一些志工还打算走进学校宣讲,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招募不限职业、性别,但要求每人每周至少服务3小时。”周贤淼说,志工的素质很重要,像服务礼仪、对医务政策的理解等,都是志工必备的素质。为此,志工队会定期邀请台湾社工师、资深志工前来授课,分享台湾志工理念、服务细则等,报名者只有通过培训、考试和临床实习,才能“出山”服务病患。
“志工是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润滑剂,我们需要的志工,要具备四个好――家庭好、身体好、时间好和心态好。”施素娥解释,只有家庭和谐、身体健康、心态积极,又有空闲时间做志愿者的爱心人士,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志工,奉献出更多的正能量。
“志愿服务像一粒种子,要播撒出去,让更多的人知晓并受益,才会开花结果。”施素娥说,走出医院推广志愿服务理念,是志工队下一阶段的任务。“只要有需要,我们就再出发。”施素娥把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里。(本报记者刘深魁 通讯员 张韧 林广明 文/图)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