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就回家,路上要走两个小时。”重庆市石柱县冷水镇小学食堂里,11岁男孩谢飞飞边扒着碗中的饭菜,边跟记者聊自己的学习生活。
隶属台资企业顶新国际集团的顶新公益基金会,2010年初开始配合重庆市方面在冷水镇小学开展“探索留守儿童培养方式”的试点项目。或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照顾,或家离学校太远来回不便,526名小学生中,像谢飞飞一样,周一到周五寄宿在学校的,就有464名。
“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达36%,近一成的家庭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在冷水镇小学工作了26年的校长陈俊森说,自2009年冷水镇通高速公路后,学校才开始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寄宿的每天早上7点,谢飞飞和同学们一起洗脸刷牙,穿衣叠被;运动、早读后,吃鸡蛋配粥的早餐;上午课程结束后,拿着小碗排队打饭,饭后洗碗;晚饭后,继续在教室里学习至八点半睡觉;周一、周三、周五,可以分到一盒牛奶喝。
本该是稀松平常的生活,对国家级贫困县——石柱县的孩子们来说,却是多方资助的结果。两年前,冷水镇小学碎了的玻璃窗还透着风,学生们用着破破烂烂的课桌椅,在坑坑洼洼的操场上奔跑。现在,这些硬件改善了,而被迫过早独立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仍让人深思。
“我们不断在摸索‘4+1’的培养模式,从思想、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四方面,再加上注重营养健康和安全,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教育、照顾。”顶新公益基金会副执行长周淑祯有20多年社会工作经验,留守儿童项目刚启动,她就从台湾飞到重庆,两年多来,将试点学校从两所扩展到了重庆30个区县的31所中小学。
在冷水镇小学的亲情电话室里,一张张表格记录着学生给家里打电话的情况。“叫爸爸星期五下午来开家长会”、“问奶奶好吗”、“让妈妈把校服送来”……除了姓名等基本情况,表格中也记录着聊天内容概要。
“保障每位学生每周跟家里通话一次,是加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周淑祯说,“我们制作了一系列表格来记录,是为了让口号落到实处。”
目前,留守儿童教育的标准化实施流程已经编到了第三版,并在不断修订中。周淑祯希望探索出一条可以在重庆市乃至整个大陆留守儿童中推广的培养模式。
5日,周淑祯等顶新集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米油、棉被等生活用品,前往谢飞飞家慰问。从学校到谢飞飞家的这条路,大家乘坐汽车摇摇晃晃走了近半个小时。
一间破旧的木房,没有电灯,是谢飞飞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父亲的住处,家徒四壁。飞飞的母亲,多年前离家,再也没回来。不远处的伯父家,是小飞飞现在的住处。
伯父谢洪文接下慰问品,“飞飞很懂事,7岁就会淘米做饭,常常帮忙做家务。非常感谢大家照顾他。”
当日,志愿者们还走访了另外3户贫困家庭,带去生活用品,表达关心。至12月28日,他们会陆续到31所学校共300户同学家中,发放冬令慰问物资。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需要更多落到实处的关爱。希望各界与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出更好的培养模式。”周淑桢说。(郑巧)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