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台湾果陀剧团携该戏首次在北京上演。尽管此前已在上海演出了两轮,但对北京观众的口味,主创们始终不太有把握,直到谢幕时听见台下如潮的掌声。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美国畅销小说《相约星期二》:一个风华正茂事业有成的体育记者,一个患“渐冻症”时日无多的大学教授,曾经的师生分别多年后重逢在星期二的课堂里。在这十四堂课中,温和而智慧的莫利教授以自己的生命经验慢慢改变着身陷封闭和迷失的米奇。
长达150分钟的演出中,观众深深沉浸在舞台上两个人的故事里,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泪下。简洁的圆形舞台上,一弯新月状的狭长区域略高于主舞台,成为空间与时间的区隔。舞台后方大大屏幕则显示枫叶随季节变化从碧绿到金黄、从丰茂到凋零,预示着主人公日趋衰亡而完满的人生。
在与北京观众的分享恳谈中,综艺节目主持人出身的卜学亮调侃自己在接演之初,难免有着与剧中人物米奇一样的功利想法,通过与有着“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赖声川语)美誉,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老戏骨金士杰合作,提升自己在话剧界的地位。然而,在与话剧大师同台过招,并在仅有一桌二椅的极简舞台上,长达150分钟的演出时间内,完全凭借细腻精准的演绎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无疑是对于戏剧新人巨大的挑战。在导演的鼓励下,最终这位具有极强的谐谑感,常因一口台湾国语使人“出戏”的演员,令“临终病床前的笑声”变得真切而动人。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