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没有哪个两岸协议比投资保障协议更一波三折,光是“要签了”就前前后后说了一年多的时间,两会的第八次商谈也因此从去年拖到今年,从今年上半年延到下半年。协议迟迟不签,受益者想必十分焦急。但是,事缓则圆,就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的发展来说,延宕不见得是坏事,可以增加彼此互动的经验,为日后遇到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从2008年两岸两会恢复商谈开始,前后共签署了16项协议。即使不与前20年相比,这个成绩也算高产了。16项协议,表层上,为两岸人民交流交往带来便利;深层次,让两岸形成了制度化协商机制。后者尤为可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后者,两岸间发生任何问题,都能循渠道沟通解决或缓解,即使目前无法碰触的“雷区”,也有了相对默契的规避方式。但是两岸关系毕竟千头万绪,纵使合作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也总会遇到一些波折、一些杂音,需要双方沉稳应对、把稳航向。因此,适时谈谈合作精神并不多余。
博弈论有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两个同案嫌犯分别受审,假如他们一起坚不认罪,获判刑罚最轻;但是倘若一方认罪、另一方不认罪,认罪者受到奖赏,不认罪者将受到重罚;如果两人都坦白认罪,两人都将受到次重处罚。这个模型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一是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是团体利益最优解。二是在只有一次决定机会时,理论上,双方都会选择认罪;而一旦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不确定次数的选择,双方就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因为如果对方不配合,甚至采取报复性行动,自己不但得不到最大利益,还会蒙受很大损失。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