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爱的长征——台胞与凉山麻风康复村小学的十年情缘

2011年07月27日 08:06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今日的大营盘小学。(图片来源:京华时报)

  陪伴成长的“准妈妈” 改变命运的“领航员”

  “是张阿姨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能感受她对我们的那份爱,那真的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学生药布

  张平宜来大营盘之前,这个人口逾千的村子从未出过一个小学毕业生。直到2005年,大营盘小学终于有了第一届毕业生,16名孩子顺利升入了邻近中学。

  第一届毕业生拉且的父母都是麻风病人,家中行五的他和几个哥哥姐姐在张平宜来之前都只念到一二年级就辍学了。

  那时,拉且和村里许多孩子一样,几乎终日在乡间放羊。“张阿姨来了之后,我跟爸爸说:‘我不要放羊,把羊卖了,我要上学’。从我开始,弟弟妹妹都读书了。”

  18岁的阿沙今年上初二了,这个帅气的高个男孩希望能继续念高中,将来做个体育老师或是报考军校。但是,他在初一时曾经动过放弃学业的念头。

  “那时,很多人跟我说,我这么大了,家里又一无所有,还继续读书,将来要怎么生活。张阿姨发现了,给我做心理辅导,让我想通了,决定坚持下去。”阿沙说。

  十年来,张平宜在大营盘开办午晚餐,设立奖学金,为初中生提供生活补助,为外地学生提供交通费,还安排专人驻校陪护。

  随着孩子们陆续完成初中学业,张平宜又着急了。这些孩子普遍就学晚,初三时大都已是二十岁上下,加上教育基础偏差以及家庭贫困等原因,他们很难再升学,但要立刻直面社会,他们准备好了吗?在她看来,麻风康复村基本告别了医疗康复,最需要的是社会康复;而这里的孩子不止需要知识教育,更需要精心的生命教育。

  为了帮助孩子们离开学校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2008年张平宜利用弟弟在青岛的台资企业办起了职业培训班,为大营盘的大孩子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如今在青岛,大营盘走出来的孩子们和来自云南、山西、山东等地的麻风病人子女一起,白天在车间学习技能,晚上学习英语、国际贸易、电脑设计等课程,每个周六晚上还有他们最喜欢的电影赏析课。周日休息,很多孩子还结伴到城里选修感兴趣的成教课程。

  “我们不是淘‘珍珠’,我们的孩子们是普通的‘贝壳’。别人可能更关心他们能不能上高中、念大学,而我的目的是让他们真正有能力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都能成为快乐的人。”她说。

  拉且和木牛现在已从职训班毕业,成为了这家台资企业的正式员工,还都考取了焊工证。木牛说:“爸妈那一代没有机会学习知识、接触外界,更没有办法让我们走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张阿姨来了,她带来了改变和希望。”

  张平宜不大爱谈论自己,而每每说到大营盘孩子的性格、故事,她却声情并茂:阿木最能存钱,还常常寄回家乡给爷爷补贴家用;药布学东西最快,但是心气太高,不够脚踏实地;现在读高中的4个孩子里,女生嘎嘎最有可能成为大营盘的第一个大学生……

  “我们的孩子都是很棒的!”只有母亲的眼里,才会有这样的自豪。而父母都已过世的阿沙对记者说:“在我心里,张阿姨就是妈妈。”

  “学校就是我在越西的家。”张平宜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文章里写道:“又是从年头忙到年尾,游走在凉山和青岛之间,台北的家变得有些遥远了。”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张晓静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