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麻风村孩子们上学的教学点。 受访者供图(图片来源:京华时报)
“为了让健康的下一代走出麻风康复村,教育可能是唯一扭转命运的机会,要有人替他们打开一扇希望的窗口。”第二年,张平宜就做出了身边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离开打拼多年的新闻界,专心投入针对两岸麻风病人群体的公益行动。之后,她的足迹延伸到了粤、川、滇等地20多个麻风康复村,张平宜的脚步,最终停驻在了大营盘。
至今,她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的那天,也飘着雪,空气冷冽,学校仅有的一位老师王文福领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站在村头。
那时的大营盘小学,就是两间破败的平房,几扇木窗上早已没有了玻璃。
“在教室里,我看到一个站着上课的孩子,那张可爱的脸庞深深打动了我。”张平宜说,“我根本没想到会坚持十年,一开始只是想盖一个好一点的教室,让孩子们都可以坐着上课。”
回到台湾,张平宜就开始募款,6间教室和2间生活用房很快就建成投入使用了。
最初的承诺完成了,然而张平宜发现自己停不下来了。她说,为了那些孩子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
之后,张平宜陆续又筹资建起了2层的学生宿舍楼和3层的教学楼。加上修建厕所、卫浴设施、绿化校园、解决用水问题等,她在这所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共投入了约190万元人民币。
在张平宜积极投入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如今的大营盘小学早已“脱胎换骨”,教学及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教师也增加到了12位。据校长罗桂平介绍,学校现有学生207名,不仅有大营盘和其他麻风康复村的孩子,连过去对大营盘抱有恐惧甚至歧视心理的邻近村子,也有不少孩子来此就读。
小学基本步入良性轨道,这个风风火火的干练女人又希望循“公办民助”方式,续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向全凉山州18个麻风康复村招生。
“参与了孩子们的成长,就会不断听到他们的召唤。”张平宜说。坚守十年,只为了一个承诺,张平宜牺牲了多少与家人相守的时间,还把家人也“拉了进来”。为了让初中毕业的孩子拥有一技之长,她在青岛弟弟开办的台资企业里办起了职业培训班;第一次踏入大陆麻风康复村时,她的小儿子只有3个月大,而孩子上学后常常利用假期跟她走进大营盘,当起了小志愿者;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大姐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帮孩子辅导英文;她创办的“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在台北的办公室就设在丈夫的诊所楼上……
“大营盘的故事已不知不觉内化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掌握了我的悲欢。”谈及此,张平宜忍不住红了眼眶。
[ 责任编辑:张晓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