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结识不一样的台北

2011年03月22日 00:0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与昨天相比,今天轻松了许多,今天是在台北参访。

  说轻松也不轻松,从参访的内容看,我们竟然跨越了古代,走过了现代,然后又回归到当今。一天之内穿越三度时空,还蛮累的。这都得益于夏潮基金会的精心安排。参观林语堂故居,按照大陆文学史的分法,他应当是现代作家,所以说走过了现代。
  
  早上出发,直奔阳明山。林语堂先生的故居就建在山上。如果不是夏潮的用心,我敢说,鲜少有大陆的参访团会到这里。我们是作家团,能来这里正求之不得。这些作家哪个不知道、哪个没读过、哪个心中没有一个林语堂?如今能亲自来到这位现代文学巨匠的居所,亲眼、亲身、倾心去感受他,不啻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林语堂故居庭院听导引员讲林语堂。

  故居坐落在山腰,被浓浓的绿意包围着,山岚和轻雾不时掠过,更平添几分静寂和清幽。据说这处居所是语堂先生亲自设计的,风格是中西合璧,像极了先生一生学贯中西的文学追求。故居现在由东吴大学受托经营,几位工读的大四女生为我们讲解。当得知参观者是来自大陆的作家时,她们眼中露出了几许惊异和崇敬,讲得也就格外仔细用心。河北作家在讲解员的导引下,参观了书房、卧室、客厅、餐厅、史料特藏室,俯瞰了先生在后院的墓地。庭院中,院门外,作家们或三两,或独自,流连再流连,拍照再拍照,只为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感悟,多沾些灵感,多带回些文气。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历史地位相信会愈加彰显。依依不舍地离开林先生故居,来到中山楼参观。中山楼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修建的仿古式建筑,庄严肃穆。行走其间,眼目所及,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陈列摆设,处处体现出中国元素。只是硫磺味太浓,让人不舒服,有些煞风景,据说是有温泉的缘故。参观台北故宫,无疑是走过中国的历史。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前。

  河北作家对北京故宫都非常熟悉,印象深的是恢弘的建筑和红墙黄瓦透出的帝王气。台北故宫的珍藏,才是当年北京故宫的精华所在,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中国的。但离开了紫禁城,摆在这里,再珍贵也只是一件展品而已。就连我这来过多次的人都不愿错过再看一次的机会,更甭说河北的作家除了田建民院长都是第一次来。若不是还有下一个行程,三个小时的参观怎么能尽兴?作家们会有什么感受,我试着问金赫楠,她是河北作协的秘书,也是文学评论家,她只说了一句:“我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带我爸爸再来一次。”
  
  来到花博园,我们又回归到当今。

  

  与台湾少数民族朋友巧遇在花博会。

  
  去年5月来台,花博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今天再来,离花博会落幕却只剩下一个来月了。有朋友说,台湾不大,但很精致;台北的花博园越发精致得可爱,这种精致体现在每个角落,每个细节中。恰逢周末,游客很多,像争艳馆等热门景点也排起了长队,但比起上海世博会来就小巫见大巫了。这里的绿色、低碳、环保和秩序给河北的作家留下很深的印象,确实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争艳馆对面的特展区,我们见到了黄仪芳女士。她是台湾原住民,曾经多次带着少数民族参访团、夏令营团、培训团到大陆,是全国台联的好朋友。她们公司在花博园中经营一家店面,售卖台湾少数民族的物产和工艺品,生意还不错。她送给我们一行每人一顶有原住民特色的帽子,并同大家一起合影。河北作家惊诧我们怎么会在这里遇到朋友,其实,我们全国台联的朋友全台湾到处都有,因为在大陆,我们是台胞之家。这一天真的蛮累的。(阎崑 樊铓)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