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作家在诚品书店淘书。
台胞之家网专稿(阎崑 樊铓):如果说昨天的交流开了个好头的话,今天则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今天上午,计划拜会文化总会。由于约定的时间是在10点半,总还要安排一点其他的参访。夏潮的张晓平小姐为我们联系了几家参观地点,但都是要10点才开门。天还在下着雨。晓平有些犯难。我提出去可以去台大看看,车上的作家响应者甚伙。晓平从善如流,于是司机李师傅把我们拉到了台湾大学。 就像北京大学在大陆人心中的分量一样,台大就是台湾人的北大。我们一行14人,除了河北大学文学院田建民院长之外,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到台大。没有恢宏的校门,没有高大的围墙,但长长的林荫路,路两旁哨兵样高耸的霸王椰树,以及绿荫掩映中古旧的日式建筑,都给人一种厚重感。这种厚重是靠积淀而来,既有时间的长度,又有文化的厚度,它是无法仿效的,好多新建的大学,尽管建筑很新,修得也蛮漂亮,但毕竟“树小墙新画不古”,总像是暴发户似的。大学靠大师而扬名,靠历史而显赫,在这一点上,北大与台大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河北作家行走在林荫大道上,欣赏着两旁的景物,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这临时起意的行程——值。
拜会文化总会。
互赠纪念品。
文化总会四楼的会客室书香气十足,书架几乎环绕了四面,上面摆满了整部的四库全书。同样书卷气十足的秘书长杨渡先生出来迎接交流团一行。寒暄落座后,杨先生向河北作家介绍了文化总会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并介绍了当前与大陆合作修订华语大辞典的进展情况。这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惠及海峡两岸和华人世界,造福炎黄子孙。两岸对此高度重视,各自动员语言文字工作者,排出了整齐强势的阵容。我们真该为这项工程祝福。交流团王团长向杨先生简要介绍了河北的文化底蕴和作家队伍,王耀冀会长也如数家珍般介绍了河北的好山好水和人文风情,欢迎杨先生来燕赵大地走一走。杨先生是全国台联的老朋友。20多年前,他还是媒体记者的时候,就与全国台联有密切的交往,几任老会长他都熟识。笔者与他相识有年,算得是笔友。此番赴台前,梁国扬会长让我代话,邀请杨先生适当的时候到大陆参访。杨先生让我转达谢意,并欣然表示,忙过这阵,适当的时候会再到北京,也许真的会到河北走一走。 中午,一碗地道的老张家牛肉面吃得每一个人都十分惬意。 之后的行程是到诚品(信义店)淘书。写书人进书店,有多少时间够用?恐怕从有书店的那天起就没有人说得清楚,尽管比原定的一个半小时延长了20多分钟,总之没有一个说时间够用,都觉得没转够。留些遗憾吧,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等着大家呢。
交流座谈会现场。
下午4点,两岸作家陆续来到交流座谈会的现场。我发现每个人的座位前不但准备了纸笔,而且放好了会议议程和专为座谈会赶制的精美的画册,里面不但有每位作家的简介,还收有他的一篇作品。《幼狮文艺》也专门制作了特刊,把去年赴河北交流后两岸作家的作品收录其中,还把今次来台交流的成员作了预告。一切安排在在体现了东道主夏潮工作人员对此次交流的重视和用心,让交流团的每一个人都感觉体贴和温馨。 暖场热身交换名片简单介绍互相认识之后,4点半,座谈准时开始。两个多小时的座谈,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探讨,至于具体的内容今后有机会再细述,总之,用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先生的话说,比前几次座谈都成功。 主持人杨羽雯女士自责把握不好时间,没能让更多的作家发表看法,好在会后的晚宴,又足足给了作家朋友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文人酒酣耳热之际,交流起来似乎更放得开。此番两岸作家交流的第一个高潮就这样产生了。(阎崑)[ 责任编辑:冯存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