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厦金“对敌广播”姐妹花见证两岸关系巨变

2010年06月23日 10:10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1958年的一个深夜,“轰!”从金门打过来的一发炮弹在厦门何厝香山上的一座碉堡旁炸开。碉堡内,年轻的播音员陈菲菲正在整理录音带。弹片从她身边飞过,打坏了很多唱片。

  “后来走出碉堡一看,爆炸点离窗口不到一米,幸好有防护钢板挡着。”现年75岁的陈菲菲近日在厦门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犹觉后怕。

  上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军在内战落败后退据台澎金马,海峡两岸形成隔海对峙局面,厦门、金门成为最前线。为了对蒋军开展“宣传战”,1953年,5个大喇叭有线广播站在何厝、白石等靠近金门列岛的海岸突出部设立。很快,台湾方面也在马山、大担等地设立了5个对大陆广播站,隔空唱起了对台戏。

  “当时前线只有两种声音——炮声和广播声,因此,我们还被炮兵的战友戏称作‘二炮’。”陈菲菲说。

  陈菲菲原是一名解放军文工团团员,因为能说一口比较标准的闽南话、普通话,被组织上安排到原“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当广播员。

  “那时候我们广播的主要内容就是号召蒋军官兵投诚起义,还有就是介绍祖国建设发展情况、揭批蒋介石当局,例如‘台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菲菲说,“效果很好,顺着我们喇叭声音游回来的不老少,包括现在很出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

  “因此蒋军恨之入骨,我们广播站成了除炮兵阵地外他们重点炮击的目标。”陈菲菲回忆道,“我们有一个大喇叭,被他们的炮弹片炸出一百多个窟窿。”

  只要风力在三级以下,陈菲菲和她的同事们就要对着茫茫夜幕与海水,向“蒋军官兵弟兄们”喊话。“喇叭堡”里的生活艰苦寂寞,由于没有女厕所,她夜里要摸黑走十分钟到山下小解。但这份枯燥、惊险的工作,她一干就是32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厦、金之间打了几十年的炮战也停止了。

  “1991年4月,我们停止对敌广播喊话。他们也慢慢减少广播时间,开始放些歌曲,羞羞答答的,后来也停播了。”陈菲菲说。

  在浅浅的厦金海峡的另一侧,金门少女许冰莹也感受到两岸关系在静悄悄的变化。

  1977年,原本陪同学去报考的许冰莹阴错阳差被金门电台录取,穿上军装,成为辗转马山、大担等地对“共军”喊话的“播音官”,一共工作了3年。

  “刚开始,我们的开场白是‘共军弟兄们’,要求声音必须强硬、雄壮。”她说:“后来改成‘亲爱的共军弟兄们’、‘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亲爱的’3个字一加,整个调性就软掉了!”

  许冰莹每年有3个月要轮值到大担岛喊话。在忙完一夜后,她喜欢到岛屿高处小憩,这是她在没水没电的岛上工作时不多的“乐子”之一。

  朝霞绚烂,海面渔帆点点,美不胜收。少女情怀总是诗,许冰莹文喜欢用笔写下此情此景。2004年,她出了本散文集《青春年轨》,里面很多文章就是当时写的。

  大担岛的正对面,清晰可见绿树掩映的一排红瓦建筑。“当时我知道,那就是著名的厦门大学。”许冰莹说。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