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是我国最绿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联动周边的重要区域。近年来,三明发挥优势,开放活市,不断创新对台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明台经贸、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
加速构筑产业经贸两大合作平台
5月17日,在海峡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宣布,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数十年前,考古学家在清流沙芜狐狸洞发现古人类化石,命名为“清流人”,这与台湾最早的“左镇人”同属旧石器时期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也许正是因为“同根”的情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台胞和清流民间就开始了农业技术交流。到上世纪90年代初,台商刘定丰在此创办了第一家台商企业——青龙果蔬公司。之后,桦信茶果、冷泉养殖、大丰山旅游等10多家台资企业相继落户。
2005年6月,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获批设立。4年来,三明市围绕两岸林业交流合作,加快构筑产业合作和经贸合作两大平台。
产业合作: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休闲观光、林业科技开发等六个合作功能区和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即“六区一园”),成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经贸合作: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2007年,第三届林博会升格为国家级专业会展。林博会已从原先单一的林业专业盛会,逐步转变为多产业多领域交流合作展会,充分发挥“以林为桥,沟通两岸”的角色作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踊跃参展。
林博会举办以来,三明接待来访的台湾各界人士1.43万人次,与台湾10多家社团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全市累计批办台资企业260多家,投资总额41978万美元,投资领域涉及机械、电子、纺织、林业、农业、化工、建材等10多个行业。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184个,推广面积14.2万亩,引进数额是实验区设立前全市历年累计总和的3倍。这个展会已成为全国林业对台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同时也是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逐步建成承接产业转移重要基地
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的《意见》和福建省《实施意见》出台后,三明市以大田、永安、明溪、三元、梅列、沙县、将乐等为重点,采取一区多园的方式,规划了总面积达130平方公里的台商投资区,其中5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已全面规划建设。投资区重点引进装备制造、化工、机电、农业机械、生物医药、林竹加工等企业,逐步建成海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这一重大平台建设,将为开发建设大型工业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提供重要的发展平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
三明市委书记黄琪玉说,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起点上,三明市围绕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综合枢纽、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的发展战略,加快落实“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和“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
三明市还将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及深加工、机械及载重汽车制造、林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矿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等六大产业基地;依托海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三明“无水港”建设,加快规划建设24平方公里的海峡西岸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依托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和重点片区开发,把三明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海西中部最具活力、最佳生态、最宜人居的中心城市。(沈世纪)
[ 责任编辑:阳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