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两岸关系从"零和"走向双赢 台湾需破除迷思促发展

2009年10月28日 09:37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北方天气冷,台北还是秋天。台风拐了个弯走了,带来连续降雨。云聚云开,雾来雾散,秋风秋雨,台北盆地的气象拉锯,正呈现换季的胶着。这个时节驻点台湾,穿行在巷陌坊间,心头不免涌起一些感触。

  台北人喜欢论政,媒体无论电子的平面的,到处是不同观点的陈述,多种声音的表达,立场差异很大。在两岸关系话题上,对同一事情迥然不同的解读,有时会让初来乍到的人惊讶。两岸长期分割,形成文化上、观念上的差异,在台北生活随时会感受到。

  前几天与岛内游客同走台东,谈起创业,对方说刚办了小公司,缺乏通路。我弄了半天才明白,通路就是销售渠道。走进台北重庆南路一家笔庄,与一位从大陆返台休假的台商和一位女店员闲聊,说起繁简字的优劣,店员说,简体字哦,爱字没了心,苏字没了鱼,卫字去了骨,没味道啊。台商说,不会啊,我都习惯啦,笔画少很方便,卫字只要3笔,双字两个又,而龟字写繁体,比画画还难喔!我说,还是两岸跑的人比较能认识两边。

  拐进金石堂书店,买了一本《两岸日常用语一点通》,书中列举大量两岸不同含义的词汇,例如当选叫冻蒜,分清叫厘清,贪污叫A钱,高考称联考,乍得叫查德,马屁精叫捧爷,侃爷叫盖仙,骇客叫电脑贼,丙肝叫C型肝炎……

  差异的确存在,但人们对待差异的态度却大不相同。文化界有人推动两岸合编词典,有人却还在找机会“去中国化”。在两岸关系朝和平发展转轨之际,有人提倡借东风做成更多互利双赢的事,且坐言起行,致力于弥补落差,促进融合。有人将信将疑,在旁静观,先看看再说。有人在扩大差异,继续“逢中必反”,或拿放大镜看瑕疵。在绿营媒体上,仍充斥各种“威胁论”、“阴谋论”,“卖台”帽子及抹红抹黑招术随时派上用场。

  例如,近年来海峡水暖的形势,呼唤两岸尽早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这本是台湾之福,两岸之福。而绿营媒体竟说“和平协议吞并台湾”,其逻辑是“只要给台湾几年安闲舒适,麻痹台湾的戒心,到时候兵不血刃,手到擒来”。因而,谁要是朝和平协议走一小步,就是“促成中国吞并台湾”,就是“卖台送台”。这多么可笑!岛内讨论很久的ECFA,对提升台湾经济助益很大,主事者已看清此事非做不可,而绿营却称“大祸临头”,要全力杯葛有关商谈。如果不听他们的,就被攻击为“霸王硬上弓”。

  在纷嚷的环境中,人们不难看出当局的迟疑。最近,才闻重申“九二共识”,又听“两岸政治谈判时机未到”。当一件拟推动的利多好事遇到反弹杯葛,就听到主事者说:“必要时踩刹车”,结果推迟或打了折扣。陆资入台,大陆企业兴趣浓厚,实际投资却屈指可数。有国民党“立委”指出,目前对大陆商务客和专业人士受邀来台的规定,仍沿袭民进党当政时的严格管制。专家认为,对陆企投资项目和人员进出,均采高度管制,仿佛将其视为随时会跳机或从事犯罪的分子,无怪乎陆企不来。许多人都呼吁“门开大一点”,这对台湾发展有好处。

  连战在国民党“十八全”上指出,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民所望,两岸交流不是谁吃掉谁,不是谁占谁便宜的问题,当局要拿出大魄力。

  的确,当断则断,不断自乱。当然,两岸关系要达致更高境界,实现更大程度的双赢,仍需破除“拒统”迷思。在岛内经常听到“维持现状”,但世界在变,在前进,现状也在演变。把握时势,以更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路才会越走越宽。

  明白人还是很多。前两天冒雨去台北福华饭店参加中小企业的聚会,济济一堂的都是已到或想到大陆发展的业主,春风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踌躇满志。

  在另一个场合,旺旺集团主席蔡衍明说,台湾其实有人在隐瞒大陆的真相,只宣传对岸落后的一面。“三通”后台湾人尤其要重新开始了解大陆,要看到对岸的优点,不要只看过去,而要看未来。两岸交流要一气呵成。有人会说,我在大陆赚了才这样讲,其实我在台湾也很赚钱呀!而且我在大陆经商受的苦不比别人少。

  破冰之后,无数人根据自己的经历、观念,在看两岸关系的变化,有人一时难适应也不奇怪,但应该看到大方向。现今台海的变化是什么?是从“零和”走向双赢。在博弈论的概念中,一方得利等于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对方就吃亏多少,双方得失相抵,总数为零,这叫“零和”。的确,对峙的时候,双方一心只想扳倒对方,是在消耗;融合的时代,需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是在积累。跳出海峡看世界,双赢、多赢局面比比皆是。当两岸跨入和解融合的新局,当历史进入“一加一”的时代,如果仍热衷“一减一”,玩“零和”,耽误的是自己。 (本报台北10月27日电 记者 连锦添)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港澳侨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