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对简化字怎么看?自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简化并非始于现代,简化字的简化方法,古已有之,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其中包括同音替代、草书楷化,采用古字、形体简化,新造会意字、符号代用等。汉字的楷化就使其原来基本象形的字演化成了后来基本上非象形的字。比如“水”的小篆写法很像一条小溪,楷化后完全失去了象形。《说文解字》里的小篆“尘”字是上面三个鹿,下面一个土。隶书就把三个鹿,简化成一个鹿。到了敦煌变文里就有了会意的更为简化的“尘”,小土为尘。大陆简化字只不过吸取了以前的成果而已。现有简化字90%来自中国古代,许多简化字是从书法草体来的。
所以,抛开意识形态,汉字不存在要不要简化的问题,而是如何简化的问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叶籁士曾给台胞写过一个小册子,浅显易懂地介绍了简化字的来由和记认法。最近看书,知道国共两党的先贤吴稚晖、王世杰、瞿秋白、吴玉章等都曾对汉字简化做过研究。蒋介石本人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是倾向汉字简化的。193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就公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1952年蒋介石还说,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主张“先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台湾也在简化汉字,现在岛内,“台”字一般都不写原来的字了,有人注意到台湾电影《海角七号》的海报,“号”字已简化。所以,简繁之间不是生死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文字体系内的两种写法。大陆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推广近半个世纪,适合时代需要,已使几代人在识字教育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绝大多数人都已习惯运用。由于两岸的交流,台湾很多人也渐用简体,我的一位台湾朋友还认为,大陆“阴”“阳”二字简化得很值得称道。简体汉字已有标准字符集,已顺利进入电脑时代。简体字已被联合国承认为记录汉语的工具。新加坡、日、韩等国也在使用。为使台港澳和海外侨胞阅读方便,大陆的一些报刊出版物仍以繁体字印刷。让人想不到的是,大陆《人民日报·海外版》根据不同意见而在海外做的民调显示,赞成用简体字的占了大多数。
谈简繁,有不同的认知。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用简识繁”。大陆已普遍使用简体,但有人主张学习古籍、书法,也要认识繁体。二是“弃简复繁”。主张分批废除简化汉字,甚至恢复竖排模式,但理由不足,孤掌难鸣。三是“识正书简”。印刷体尽量采正体字(繁体字),一般书写可用简体字,并希望两岸就此达成协议,这一观点却引起不同的解读。四是“繁简由之”。认为繁简体都是中国人的创造,都是中华文化的财富。港澳在繁简的包围夹击下,要保持两边的经济联系、血缘亲情,必须“认繁识简”。还有一种意见是,简体字不应废,可微调,主张海峡两岸语言文字专家,把台湾尘封已久的简化字方案拿出来,互相讨论,携手推进汉字简化工作。
海峡两岸十多亿人口、海外几千万华侨华人各自习惯运用的文字,其实就是一种工具,不是政治等问题的不同见解和立场,也不是三天两头繁而简、简而繁瞎折腾而能奏效的。文字必须保持相对规范和稳定性,以利人们交际交流和文化传承。习惯和约定俗成往往是任何行政命令难以改变的。要谈论两岸繁简字的交集,起码要对彼岸现行的习惯有起码的理解和尊重。简繁中国汉字是世界唯一保留下来的象形文字,虽历千年而传承,虽入电脑而不移(否定了拉丁化),我们要倍加珍视。(乐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