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热捧,朋友推荐,使不怎么看片的我也找来影碟,抽空看了一遍。个人感觉还不错,但各方的评论确有很大差异。
在台湾第45届金马奖评选中,此片获得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生活苦闷,期待彩虹,是引起人们共鸣的原因。在复杂交错的台湾记忆文化和南北差异里,给人强烈冲击的是“本土发泄”。我看到日本人写的影评,题目是“《海角七号》为何叫我哭?”作者说此片使他哭了7次,他认为日本早已从台湾现实退场了,现在要了结的是有关苦恋的传说,或者说历史的亡灵。他引用电影里的话: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在大陆,年轻人似懂非懂,喜欢片中的现代音乐。虽然公开上映,但没有出现轰动。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差,要说清这个问题确实很难。两岸要各自理解对方的不同历史文化现象,以此来观察民情民心变化的痕迹。从这部电影的文化取向去寻找两岸现实的感受和交集,才有意义。
大陆涉台部门和人员现在都比较了解台湾的“悲情意识”。1895年清朝割让台湾以及日据50年,是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页。但大陆比较关注的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及统治的史实,而很难体会到台湾脱离母体被遗弃的感受。1945年以后到国民党政权迁台,台湾人民在高压、恐怖、戒严、腐败的状况下,对来自大陆的军政人员的涌入产生反感、失望、厌恶,当时一些人的生活还不如日据时代。对比之下,使台湾的一些人对日本有爱恨交织的感觉。自认为是“国际弃儿”的台湾人希冀当家作主,盼望“出头天”。而在大陆,抗战8年,侵华日军烧杀奸淫留下的血海深仇,至今未能消失。大陆热映的电视剧《亮剑》,多少反映了这种集体记忆。两岸要认真梳理历史的本来面目,彼此理解由此产生的情感。从宏观历史观来说,包括大陆台湾在内的中华民族都应从这屈辱的一页里,获得民族融合、强本富国的动力,而不是相反。
当然,毋庸讳言,台湾经济过去长期依赖日本,文化亦受日本的影响,哈日族不乏其人。有台湾政论家认为,集体记忆和认知的被重塑,当然也使日本成了部分台湾居民不自觉的一种乡愁,《海角七号》即是这种无意识的流露。我希望这不是该电影编导者的本意,更愿意理解那是台湾乡土文化的某些因素回归台湾民间,对此情感,不妨予以包容。 (乐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