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特写:沪台交流的四个历史镜头

2008年04月19日 13:08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华网上海4月19日电(记者潘清 任沁沁)“跨越海峡·情系浦江——沪台交流20年影像展(巡展)暨崇明交流成果展”日前在上海崇明图书馆开幕。近600帧图片、25分钟电视录像、部分实物展品,展现了沪台交流的一个个重要历史镜头。

  从探亲台胞到“新上海人”

  (镜头一)1987年10月28日,来自台北的方锡镜先生闻悉两岸即将开放探亲,便早早借道香港转到上海,见到了1948年他去台湾时还没有出生的外甥周云林。亲人相拥,泣不成声。

  1987年10月,迫于民众的呼声,台湾当局开启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同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组织正式受理探亲登记。两岸交流的闸门一旦打开,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便成为一股洪流,越来越多的台胞跨越海峡,回到大陆寻找亲人,寻觅自己的根。

  从最初的探亲、旅游,到后来的投资、创业,两岸之间的交流不断拓展。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的统计显示,20年来经上海口岸出入境的台湾旅客达1260万人次。

  20年间,越来越多台胞移居上海。他们中,有的因为出生于此而选择叶落归根,更多的则是被这座城市的魅力吸引而来的“新上海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上海每年居住3个月以上的台胞有20多万人。

  两岸包机寄托“三通”期待

  (镜头二)2003年1月26日上午8点52分,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执飞CI-585航班的波音747-400型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这是经历54年漫长岁月后第一架降落到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班机。

  首次台商春节包机仅有6家台湾航空公司获准执飞,且须经停港澳。尽管如此,两岸航空业者及台胞仍对这次“彩虹之旅”寄予厚望。

  在两岸航空业者的努力下,此后的春节包机逐步实现了两岸对飞和不经停第三地。自2003年开通春节包机以来,上海航点通过包机形式运送的台湾旅客共66555名,运输货物347吨,接送病员7名。

  台商上海创造的新财富

  (镜头三)照片上的上海元祖食品公司董事长张秀婉,1991年到上海打拼。如今,元祖食品在全国已有269家门店。

  上海是大陆经济发达的工商业都市,正在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近年来,沪台之间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台商投资不断增加,经贸总量持续发展,移居人数迅速增长。台湾民众称此现象为“上海热”。

  上海国福龙凤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惠德,1992年带着330万美元来到上海发展。如今,他已经是拥有5家生产工厂、9家公司、36家分公司,投资总额达1.1亿美元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龙凤”冷冻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上海达30%,全国达12%。

  截至2007年10月,上海累计批准设立的台资企业已达6849家,合同引进台资达182.7亿美元,台商投资占上海引进外资的15%。

  在台湾的崇明人回乡探亲了

  (镜头四)2008年4月16日,台北崇明同乡会一行20余人,踏上了久别的崇明故乡。他们中间,有白发苍苍的九旬老者,也有衣着时尚的青年后生。

  此次影像展上,《在台湾的上海人》一书首次面世,50多位有代表性的在台崇明籍乡亲的奋斗事迹浓缩书上,成为崇明同乡为台湾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缩影。而海峡对面发行的《崇明县乡情报道》,创刊至今已有25周年。他们都用文本的方式,在两岸之间架构起信息互通的桥梁。

  崇明与台湾的交流,只是沪台交流的一个侧面。台湾同胞在日益频繁的沪台交流中加深了对上海的认识和了解,浦东、闵行、长宁、徐汇等区都已成为台胞投资、移居的重要选择。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