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6日电(记者任沁沁)台北崇明同乡会一行20余人16日回到“老家”上海崇明岛。
同乡会一行成员大部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在上海崇明岛的本地人,后辗转到台湾并扎根。
《崇明县乡情报道》原主编倪逸先生是参访团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作为第一代崇明籍台胞,回到久别的家乡,激动万分。看到家乡巨大的发展变化,心中十分欣慰。”
多年以来,倪逸通过主编《崇明县乡情报道》,鼓励第二代、第三代崇明籍台胞时刻关注家乡,不忘祖籍,不忘父辈。今年,这本台北崇明同乡会出版发行的刊物已经25岁了。
“乡音最感人,乡情最珍贵。在台湾的崇明老前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莫忘祖籍地!”身穿红色夹克的王士柏,是参访团中最年轻的一员,20岁出头的他告诉记者,一直通过读《崇明县乡情报道》,了解家乡情况。
《崇明县乡情报道》面向台胞介绍大陆乡情,而另一本向大陆同胞介绍在台乡亲情况的书籍,也于16日面世。
这本名为《在台湾的崇明人》16日在崇明岛发布,书中呈现了50多位有代表性的在台崇明籍乡亲的奋斗事迹和人生旅途,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台拼搏的甘苦。
纽约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天益是第二代崇明籍台胞。1949年出生于上海的他,随父母先后辗转香港、台湾,又到了美国。他告诉记者:“不论身在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自己都不会忘记根在祖国。”
台北崇明同乡会一行还参观了16日开幕的“跨越海峡·情系浦江——沪台交流20年影像展(巡展)暨崇明交流成果展”。近600帧图片、25分钟电视录像、部分实物展品,让现场200多名各界人士,在生动翔实的影像中回顾起两岸交流20余年的历史画面。
海协副会长张铭清在观摩了影像展、出席了《在台湾的崇明人》首发式后说:“图片和书,充分展现了两岸交流的成果。两岸的隔阂在逐渐消失,信息在不断畅通,两岸同胞正在共同努力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上海唯一的农业县。近年来,随着崇明生态岛功能的定位,崇台两岛交流日益频繁。20年来,到过崇明的台湾同胞达2900多人次;崇明赴台人员400多人次,开展各种交流活动100多项。目前崇明在台后裔有近万人,在崇明的台属约6000人。1962年,在台湾的崇明籍乡亲成立了台北同乡会。
[ 责任编辑:阳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