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萧山台胞太极拳“打出”两岸交流 希望看到台湾回归

2008年04月08日 09:25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徐忆中(左一)见到老朋友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

  61年前的冬天,萧山鲍坞村一个叫徐剑雄的年轻人拖着被冻伤的脚只身登上了前往台湾基隆的轮船,再一次回眸家乡,那里有寡居的母亲艰难地养育着弟弟和妹妹。谁知,这一去就是34年,回到故乡,昔日年少气盛的小伙子已成为了一个老者,他的名字,也变成了徐忆中。

  34年后的家乡已是物是人非,34年之间,不变的只有老母亲依然倚在门前,盼望着儿子的归来。

  浙江在线杭州4月7日讯(见习记者 童俊) “老大哥,回来啦,身体怎么样啊?”“好、好,你又上山啦,上坟了没有?”刚走进鲍坞村的村口,徐忆中老人迎面碰上了从田里干完活的老汉徐国栋,两人拉起一阵家常。徐老笑着说:“我离开的时候,他还穿着开裆裤呢,哈哈哈!”已经84岁高龄的他,一身西装打扮,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走山路的时候执意不要侄女搀扶:“你还是看好自己的脚下吧!”侄女徐妙华望着二叔已经走远的身影,无奈地笑了笑。

  “少小离家倍思亲,老大归来探故人。青山依旧村貌新,修路筑亭表寸心。”这是徐忆中34年的真实写照。今天回乡清明祭祖的他,在父母亲坟前,娓娓道来一曲肝肠寸断的离歌。

  改名“忆中”不忘根

  徐忆中老人出生于1925年,家中排行老二,由于父亲早逝,家庭贫困,寡居的母亲艰难地抚养他们兄妹5人。没有钱读书的徐忆中十几岁就离家外出闯荡。已经70岁的徐忆中小弟徐关穆回忆:“那时候,家里很穷,二哥每次回家带来的小玩意,可以让我们高兴半年。”

  徐忆中辗转金华、上海等地谋生计,因为正值兵荒马乱,生活举步维艰,但是从小喜欢读书的他依然没有放下书本。1947年,他收到来自台湾同学的来信,邀请他去基隆。思考再三,当年冬天,徐忆中拖着两只被冻伤的脚登上了上海开往基隆的渡轮,由于时间紧迫,战火纷飞,他甚至来不及托人向家里带个口信。上船的时候,他朝着杭州方向深深地鞠了三躬:“别了,家乡,别了,生我养我的母亲……”

  到了台湾,他进入基隆港务局做了文员,他想着做上几年,攒些积蓄再回家。但是国民党部队溃退台湾,将他与家人团聚的梦想狠狠地撕碎了。徐忆中想,是不是这辈子也回不去了,可是那边还有含辛茹苦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啊!

  望着海峡对岸的祖国,心头的乡愁层层涌动,他将原来的名字徐剑雄改为了徐忆中。

兄弟三人吃个团圆饭

  34年后重登故土

  徐忆中在台湾艰苦地奋斗着,备受乡愁的煎熬,而海峡这边的家乡,母亲依然盼望着儿子的归来。徐关穆笑着说:“虽然二哥离家后多年一直杳无音信,但是母亲和我们坚信他不会出事的,因为二哥脑子很活络的。”

  1963年,徐关穆收到了一份来自上海姐姐的信,写信人竟然是“失踪”了16年的二哥。原来这封信是徐忆中寄给香港的朋友,再从香港换信封邮到上海,再换信封辗转到的萧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份浓重的乡愁通过接力赛式的方式默默地传递。从此,远在萧山山村的家人每年都可以收到一份汇款和数封来信。

  1981年,老母亲已经是近80岁高龄,如果再不回去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见老人家一面了,于是那年秋天,56岁的徐忆中顶着巨大压力取道香港到达上海。徐老笑着说,因为从未谋面,在机场的时候,他拿着照片找外甥女,而外甥女、外甥女婿也是拿着照片找他。在一家旅馆,他像一个孩子一样扑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怀里,两人抱头痛哭,亲人们也都潸然泪下。徐老说:“能见上亲人一面,回到台湾就算是坐监坐牢,我也甘愿。”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徐老每年都回到家乡,有时一年要来上3、4趟。当他看到村里还是泥路,村民出入不方便,就出资修建了崭新的水泥路;徐家的祠堂陈旧了,他又补贴钱修宗祠;村里的小学年久失修,他又捐钱重新修葺一新。

早年的家书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交流

  当问及徐老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情,他说:“我谨尊先师遗命,和同门一起将中华传统的太极拳发扬光大。”徐老所说的老师就是著名郑子太极拳的创始人郑曼青先生,他曾经担任过宋美龄的国画老师,被时人称为诗、书、画、拳、医的“五绝奇士”,他也是徐老一生中最敬佩的人。

  郑曼青,浙江永嘉人,27岁在上海向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学习杨家老架太极拳,任职湖南省政府咨议兼国术馆馆长期间,推动国术为该省全民运动。为便于传授学习,乃删减老架的重复招式,精简为三十七式,故名为郑子太极拳。194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直想健身防身的徐忆中进入郑曼青先生门下,学习太极拳,一方面强身健体,一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975年,郑曼青先生去世的时候留下遗训,“善于人同,达兼天下”,要求众弟子将太极拳发扬光大。按照老师的遗命,几十年来,徐忆中与同门师兄弟一直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同时徐忆中还与友人创办报馆,经营周刊,与著名书法大师、诗人于右任等人交往甚密。

  目前,郑子太极拳已经流传于亚洲、欧美等地,在东南亚地区尤为普及。同时徐老也一直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为己任,他还担任了南开大学太极拳研究中心教授、台北市萧山同乡会荣誉会长等职,每年都到各地大学讲课,积极推动两岸交往。虽然已是84岁高龄,但是徐老依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一点也闲不下来。翻开他的行程表,4月19日到绍兴参加大禹王祭,23号来杭州参加西子粥会,25日又将赶赴南京参加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的活动……

  徐老的三弟徐关荣笑着说:“我哥真是一刻也闲不住啊,每次回家探亲都是急匆匆的!”

徐忆中资助修葺的宗祠

  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台湾回归

  今天,徐老准备上山到父母的坟前拜祭。他给已故的双老写了一封信:父母亲大人,孩子不孝,没能在膝下服侍二老,愿你们能体谅孩儿……

  1993年母亲的去世令徐老一直内疚不已,他愧疚地说:“母亲在的时候,我没有在老人家身边尽到人子的责任!”为了缅怀母亲,他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出资修建了一个凉亭,取名为“思亲亭”,亭子正对面的山上就是母亲安葬的地方。

  还有一件事始终让徐老放不下,他说:“没有国哪有家,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是两岸人们一直所期待的。我的时日不多了,我真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两岸和平统一。”

  萧山区台属联谊会秘书长吴伟介绍,萧山现有在台的乡亲2000多人,常住萧山台胞近300人,每年来萧考察的台胞有600多人次。萧山的在台乡亲和在萧台商十分关注两岸关系的发展,关心萧山的建设和发展,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的变化,宣传萧山的投资环境。他们回萧山探亲访友会经常带着台湾工商企业家、行业公会和专家学者来萧山考察。可以这样说,在台的乡亲和在萧的台商是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的动力之一。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