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康珍藏老照片。
刘有能收到家人的照片。
绕地一周 只须两天 跨越海峡 却要整整三十八年 不是人人 都能有两个三十八年 多少人用了半生的时间 才跨过海峡这道天险……
海峡的水 是深?是浅? 脸上的泪 是苦?是甜?三十八年 是长?是短?眼前的事 是假?是真?离家的时候 还是青春年少 回家的时候 已是风烛残年 但愿不必再等 三十八年 两岸才能携手 海峡才现欢颜。 ——适民先生 《三十八年》
这首诗是诗人适民先生 1987年12月12日创作的。当时正值宝岛台湾开放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访友不久。大时代的剧变,带来多少悲欢离合,多少酸甜苦辣,这其中,有多少等待、绝望、期盼……祖籍广东的适民先生,用这些简洁的诗句,抒写着那个特殊时代特殊人群的乡愁。
这种经历,一群“台湾老兵”的感触最为深刻——1950年前后,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没想到,很多人这一去,就跟家人远隔天涯,有的数十年后才重聚首,有的却再也没能见上面。在我省,这样的老兵大多来自舟山、衢州、台州等地。据舟山市台办统计,仅舟山一地,当年去台老兵多达13521人,目前,有356名台胞在舟山定居。
今年是首批台胞返乡20周年。日前,记者赶赴舟山定海、登步以及衢州江山等地,寻访上世纪80年代返乡的台胞,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孙秀康,86岁,1987年返乡
没有钱 借钱也要回来
舟山市普陀区登步乡是个海岛乡镇,距离沈家门渔港5.5海里,陆域面积14.46平方公里。当年,就在这里,160多人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家住登步乡登步村383号、今年86岁的孙秀康老人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刚到村委会,老人来领着我们往他家里走的时候,步伐坚定而稳健。他笑着说,1987年,第一次回来探亲,也是自己这样找回来的呢!如今,家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新房里,老人慢慢打开了关于那段岁月的记忆。
“只听见‘哐镗’一声,船开始动了!大家拼命往外挤,可当兵的拿枪死死地守着不让出去。‘我要回家!娘啊’……不知道谁叫了一声,顿时,船舱里哭声一片……”半个多世纪前的这一幕,永远刻在了孙秀康的心上。
1950年,年仅29岁的孙秀康,被撤离大陆的国民党部队“抓壮丁”抓到台湾去了。走的时候,家里留下了4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什么话也来不及说,就这样离开家了。当时同村一起被抓走的还有许多人。你想想,家里有妻儿父母的,谁愿意走?”孙秀康说。
到台湾以后,孙秀康到51岁才退伍。“在台湾虽然也有不少老乡,但是我的亲人却在海峡的那一头,怎么能不想呢!做梦都盼着能回去。”关于那段日子,老人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每天都没有断过。
家还在不在?儿子、女儿怎么样了?不能回家,就只有写信了。1982年左右,他偷偷地跟家里联系起来。当时不通邮,信要托人先从台湾带到香港,然后从香港寄到大陆。说起来,写信也是很曲折,往往都是一封信要套好几个信封,每到一个地点,就要抽掉外面的一层信封才知道真正的目的地。当时,香港有人收费代办这样的服务,尽管很贵,但大家特别想知道家里的情况,也只能这样了。怕家人收不到信,他的第一封信写得很短,只告诉家里人自己在台湾身体都好,不知道家里还有哪些人在?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家里的信才辗转到了孙秀康手里。这封信让他又喜又悲:喜的是,家还在,女儿已经成家立业,也有好几个孩子了;悲的是,走后第4年,儿子就夭折了。
知道家里还有人,落叶归根的想法就更强烈了。1987年,大概是10月份的一天,他突然从报纸上看到,允许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了!“当时那个兴奋啊,一整夜没睡觉,第二天一早就出去打听了。“当时,几个老乡还在商量,没有钱回去怎么办。我反正是想得很清楚了,没有钱,借钱也要回去!”老人说,这是他到台湾以后,最开心的一天。
终于可以回家了。
从台湾到香港,香港飞上海,上海坐船到沈家门,然后再到登步。家,一步步近了。离开38年之后,再回到家乡,是什么样的心情?老人说,“近乡情更怯”,就是这样的感觉。“到了登步之后,我一路慢慢走。村里的变化不是特别大,但是陆陆续续有新房子盖起来了,我们家原先的平房也成了楼房,我一下就找到自己家了。在家门口,我一眼就看到了女儿,快40年不见了,外孙女比当年我走的时候的女儿还要大,那时的心情特别复杂,感觉像是在做梦一样,心里不停地想,回来了,终于回来了,真的回来了。”
后来,我们问孙秀康老人:“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他很认真地回答:“家怎么会找不到?走得再远,走得再久,回家的路怎么会不认识?和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 责任编辑:董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