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轶瑶、王凌):“中国真不愧是一个大国,人大代表如此之多、人民大会堂如此之大。”“中国发展的力量与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全世界都想了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9日下午的人民大会堂二楼北侧,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第三次全体会议正在进行,近20名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颇为引人注目,引得在二楼采访的记者不住地将镜头对准他们。他们是正在中国访问的丹麦议会教育委员会代表团,当日受邀旁听全国人大年度例会。在“零距离”感受中国“两会”的火热场面、“现场目击”了吴邦国委员长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报告后,他们发表了上面这些“观后感”。
在逛过了成都锦里古街,参观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会晤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之后,丹麦议会教育委员会代表团一行19人观摩了全国人大年度例会。
团长是现年44岁的克里斯汀森女士,她是丹麦议会教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一头利落的短发,目光中充满着期待。谈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担任丹麦国会议员5年的她说出了她自己的理解,“人大制度以充分体现民声为政治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记者笑着告诉她,那并不是人大制度的全部内涵时,这位团长谦虚地说自己对此的确了解得比较浅。随后,她又补充了自己的认识和比较,“你们选举出你们的代表参与到人大当中,这正是反映你们声音的一个方式;你做出了选择,选择了自己的代表来讲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在丹麦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我们只有175个议员,因为我们只有500万人口。”
她眨着眼睛说,中国是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发展如此之快,“其实,全世界都想了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与克里斯汀森一样对全国人大年度例会充满“亲近感”的还有帅气的拉斯姆森·杰尔洛夫先生。他说,丹麦议会会议和中国全国人大会议最大的不同就是规模要小很多。“能观摩如此大规模的会议,这让我很振奋,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
这位年轻的丹麦保守人民党人对温家宝总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印象颇深,他认为,中国的“两会”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所以有这么多外国记者来采访不足为奇。而首次中国之行给他印象最深的,则是中国发展的巨大能力和无限活力,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友善。
在记者的话筒前,拉斯姆森·杰尔洛夫真诚地说出了对中国的祝愿——“我希望中国能够更强大,继续保持经济增长”。
与他们的“第一次”不同,丹麦驻华大使叶普先生已经是第三次受邀列席全国人大年度例会了,但他仍然觉得,能面对面聆听中国领导人讲述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对自己来说是个“大好机会”。因为他可以迅速了解到丹麦与中国未来的合作空间。他举例说,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自主创新领域将是两国未来合作的重点,因为气候变化是每个国家都要承担的责任,而中国则“正在建设知识型社会”。
由于是丹麦议会教育委员会代表团,所以,观摩会议的他们最关心的仍然是教育问题。在团长克里斯汀森女士看来,人大代表能把自己对教育方方方面的看法都带到会上来自由表达并寻求共识,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而许多团员也透露,教育、护理、工程等领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他们还希望两国的学生能够开展更多层次的交流。实际上,中国和丹麦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已经非常丰富:不仅互派留学生由来已久,两国多所大学还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就在2007年,孔子学院还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成。
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克里斯汀森团长用这样一句话和记者告别:“我为自己能见证丹麦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并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而感到高兴。”